国际专家的共识
南方周末:5月底,国内外卫生经济专家在钓鱼台同时评审8套医改方案时,他们对你们这套方案的基本评价是什么?如果有质疑的话,最大的质疑是什么?
李玲:各方的共识非常大,“政府主导”是主要共识,整个风向的一边倒是史无前例的。
| |
国内专家对政府增加投入、加强监管都没有异议,存在争议的是到底补供方还是补需方?补供方和供需都补是大多数方案的共识。其实两条腿都可以走,并不是补了需方以后,供方就撒手不管了,这肯定是不可操作的。
让医院回归公益性
南方周末:您是基于什么考虑认为,中国的医疗服务供应方,也就是医院体系,要回归公益性?
李玲:首先要看我们现在的条件是什么。我国有一套完整的公立医疗体系,不可否认它发挥的作用。中国看病的便捷程度可不低,哪个国家能这样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美国看普通门诊要预约一个月左右,专家门诊要等三个月以上。
医院的特点之一是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统一、完整、层次分明的公立体系恰恰是我国的体制优势,当年克林顿想整合美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但没做成,现在希拉里想做,估计也做不成,因为美国是分散的体系。我们有统一的体系,为什么要自毁长城呢?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体系,调动积极性。并不是打破重来就能解决问题。
南方周末:那么,医院怎样才能回归公益性?
李玲:现在政府投入只占公立医院成本的8%,大型三甲医院可能只占6%。医疗服务定价又太低,医院扭曲了机制:为了挣药的钱,让病人多吃药;为了挣检查的钱,让病人多做检查,浪费了资源。所以要增加政府对医院体系的投入。根据我们的研究,政府对医院投入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降低费用1.6-2个百分点,政府投入一块钱,可以降低费用两块钱。
但政府投入不是简单直接投在现有的医院体系上,首先要对现有的资源重新组合,并理顺偿付机制。基层的一级二级医院,政府增大投入,承担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三级医院可以允许利用优势资源服务高端人群创造收入,来补贴公益性的基本医疗服务。将机制理顺了,政府并不需要增加太多投入给三级医院。同时要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
民营医院也要发展
南方周末:民营医院该怎么定位?也是公益化吗?
李玲:民营医疗卫生机构像雨后春笋,现在已经达到了14.6万家,国有和集体医疗卫生机构分别在9万和4.8万家。民营机构在数目上已经超过了公立机构,当然,床位等规模还没有超过公立机构。
政策上,民营医院基本划为营利性,我一直呼吁民营医院也可以做非营利医院,享受免税待遇。现在企业的平均税负达到30%多,医院享受免税待遇,就相当于补贴。但是要遵守政府对非营利医院的监管,包括价格、服务种类、财务等。
不过,民营医院的发展本身需要时间。国际上医院的起源基本都和教会及慈善机构有关,都是公益性的,这是医疗的特殊性之一。实事求是地说,国内一些民营资本还没有做公益性的心态,他们是想逐利的。中国民营医院的平均税前利润高达50%,而美国医院,包括私立医院的平均利润只有3%左右。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