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息化重构公立医院
南方周末:如果如您所建议,政府补贴医院,如何能确保这些补贴不会因为公立医院内部的管理低效而被损耗掉?
李玲:通过科学的机制设计、现代信息技术,公立医院完全可以在公益性原则下高效运行。
| |
美国退伍军人医疗体系是一战后建立的,也曾面临和我们公立医院一样的问题,财政投入跟不上,官僚主义、效率低、服务不好、浪费等。1980年代,将其私有化的呼声不断。1995年,美国退伍军人医疗体系开始重构:明确公益性目标、建立与目标配套的现代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转变医疗模式、考核质量与效果,为患者、医务人员和管理者提供支持的信息系统。现在退伍军人医疗系统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整合性的医疗系统,被评为兼顾效率与成本最佳的医疗服务体系,成为医疗信息化、绩效提高的行业领导者,公立医院的成功典范,引起了政策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它最成功的就是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整个医疗系统建立了包括病人、医生、财务、物流、管理的信息网络,全国173家医院在一个平台上。总部实时监控每一家医院的运行,这家医院看一个病花了两千美元,那家医院是一千美元,总部马上通过信息网络调查出了什么问题,这不就是竞争吗?
竞争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信息的充分披露吗?公用的信息平台,就是最好的市场手段。公立系统和市场竞争并不矛盾,恰恰可以利用其规模优势,在更大的范围内披露信息和配置资源。这已经远远超越了通过简单的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原始的市场形态,是一种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更高级的市场形态。
美国重构这个系统花了十年工夫,但很难扩大到其他的非公立医院。我国恰恰大量的医院是公立医院,用这个系统最划算,信息产品的用户越多,分摊的成本越低。信息化是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服务体系的良好契机,要在这方面做足文章,用信息化克服管理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
对政府管理体制进行配套改革
南方周末:您刚才提到要政府承担责任,但是,在公开监督体系、问责制等的制度还存在缺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做到在赋予政府非常大的一块资源或者权力的同时,保证它承担这个责任呢?
李玲: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觉得改革的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制度,对政府管理体制进行配套的改革,建立人民监督机制。
政府失责的原因之一,是医疗卫生涉及太多部门,至少16个部委,都说我只能管一点,有时候还互相冲突扯皮。这种分割程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改革到现在还没有走出这个圈子。
国外医疗卫生管理的集中程度远高于我国,而且也在不停变化,与时俱进。美国的医疗管理机构是HHS(健康与人类服务部);日本以前是厚生省,现在和劳动省合并为厚生劳动省,把卫生和保障放在了一起。
所以我建议成立一个如国家健康委员会这样的机构,负责统筹管理财务保障、服务提供和监督管理,保障人民健康。
为什么越竞争费用越高
南方周末: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医疗成本过高,很多人无法支付得起这样贵的医疗服务,所以你认为用政府补贴的方式把这个成本降下来。而市场派——其实我们也不愿意用这个词——则认为如果放开准入,让不同所有制的医疗机构相互竞争,竞争可以让价格掉下来,或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李玲:目前我国的医院之间不是没有竞争,而是存在非常激烈的竞争。并非只有不同所有制医院之间才存在竞争。问题是,医疗服务和一般产品的竞争形态是不同的,这就是为什么像美国这样有着更完善市场机制的国家,医疗费用也如此之高,而美国的健康产出,例如人均寿命等指标,在发达国家里是倒数的。
医疗服务常常是越竞争费用越高。注意,不是价格,是费用。费用是价格乘以消费量,竞争表面上能把单项价格降下来,但是会扩充消费量。比如你不用做的手术做了,不用做的CT做了,尽管单位价格下降,但是总的费用上升,更重要的是,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费用,甚至危害了健康。美国有1/3的心脏外科手术是不必要的。
为什么越竞争费用越高?从患者的角度,患者识别医疗产品的能力有限,只能根据一般商品的经验,认为价格是质量的信号。对于患有重大疾病的患者来说,买贵不买贱是理性的选择。他们的心理是不惜代价,因为生命不可逆,错了以后就死了,没有改正的机会。为什么药品和医疗器材往往越贵的卖得最好,因为只有用最贵的,患者和家属才得到一个心理安慰。
从医院的角度说,竞争就要在市场上吸引病人。医院怎么吸引病人呢?就是靠高精尖的设施、仪器、名医在市场上吸进病人,因为病人最容易看到的就是这些。这就是为什么在宿迁那种竞争很强的市场里,每一个医院都争相购买医疗设备。医院的固定成本不断增加,这些最终要转化为患者的负担,因此费用也就越来越高。
当然,医疗领域的竞争是不可或缺的。只是这种竞争不应当是以医院争夺患者为主,合理的竞争模式应当是付费方,即政府或社会保险争夺医疗资源的有管理的竞争。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