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 招商银行特约 > 十七大代表风采

张严平亲历十七大:我感受到大海般的气息

  新华网北京10月14日电

  编者按:张严平是新闻界颇有知名度的记者,这次她又多了一个身份:党的十七大代表。新华社设在人民大会堂的新闻报道中心在十七大召开期间,开设专栏“严平亲历十七大”,每天播发一篇手记,记述这位新闻工作者代表在党代会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新华社记者 张严平

  驻地报到大厅门口的两棵山茶花开得生机盎然……从双手接过红色的十七大出席证那一刻起,心里便对即将来临的日子充满了无法抑制的兴奋与期待。

  每5年召开一次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以其举世瞩目并有限度的开放,使得它在外界人的眼里有着不少神秘的色彩。作为第一次参加党代会的代表,我的脑海里翻腾着一个又一个热烈的谜。

  大会将如何组织进行?代表们将如何讨论?我的同行们——那些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记者将会准允在一个多大的空间里采访?

  “嗨,你好!”猛一回头,一个扛着摄像机的小伙子正冲着我笑。

  啊,原来是中央电视台7频道的记者,我们曾在一起采访过。

  我很吃惊,会还没开,记者们怎么这么早就已经深入驻地?眼看着他与我挥挥手,忙着采访去了。

  转过身来,又是一惊,一个手持话筒与录音机的女孩正在与一位胸前佩戴着出席证的代表进行访谈,低声打听,原来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

  职业的习惯让我于惊喜中有些沉不住气了,忙打听我的新华社的同事们有没有来到。得到的回答是,安装在驻地4楼的新华社前方发稿中心已经投入工作。

  急忙往4楼赶去,走进一间宽敞的会议室,我几乎以为走进了新华社的大编辑部,里面电脑一字排开,编辑们个个忙得抬不起头,电话铃声此起彼伏,电脑的屏幕上显示的发稿系统里闪烁着一行行稿件的题目……

  设在梅地亚中心的十七大新闻中心正式启用第一天,就有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258家媒体的1033名记者报名采访。同事说,十七大的新闻竞争升温很快,国内外记者都已进入状态。

  这个信息,我在驻地江苏代表团的联络员王由礼那里得到证实,他给我看了一张他们代表团刚刚确定完的境外记者申请并经十七大新闻中心批准的江苏代表接受采访名单,竟有20人次,采访的媒体有东京电视台、路透社、读卖新闻、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德国商报、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等15家。接受采访的代表中有党政部门的干部,也有多位民营企业家,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沙钢集团总裁沈文荣,森达集团总裁朱湘桂都在其列。

  王由礼在十六大时也是江苏代表团联络员,他说,那时前来申请采访的境外记者很少,我们接受采访的也只有一两家。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们说话有底气,有信心。今天才是头一天,随着大会的开始,我们团接受境外记者采访的代表还会更多。

  真的没有想到,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这样以开放、透明的姿态,走到世界的面前。

  开放是一种胸怀,透明是一种气魄,它展示出我们党在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前所未有的从容与自信。

  明天,十七大就要开幕了。在这盛会前夕,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大海般的气息。这气息昭示着大海的八面临风,天高水阔,汇纳百川……

  张严平,新华社高级记者,她在穷山恶水中跋涉,百步九折。在记者同行受难而退,在“文字记者全部撤退”的硬命令前,她经常再三恳求,坚持进行采访,所以她经常是唯一走到最后的文字记者和女记者。多年来她从没有享受过休假,经常晚上九点到十点才能吃饭,写稿到通宵是常有的事。所以她经常能够走入被访者的世界,她的笔墨常常能触及被访者最柔软的内心,她的文字总是道尽人世沧桑,《爱因信仰而璀璨》、《永远的向日葵》、《山沟沟里的共产党人》等通讯感动了无数人,《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更是感人至诚,荣获2006年第1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好的采访是好文章的一大半。”张严平深信这个道理,“用脚采访”,是她一直身体力行的理念。她说自己想一辈子都做记者。
  最新消息

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产生 胡锦涛任总书记(图)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名单公布 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