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 招商银行特约 > 十七大代表风采

十七大代表、南昌市委书记余欣荣做客新华网

  10月15日,十七大代表、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余欣荣走进新华网“党的十七大”嘉宾访谈室,与网友就“南昌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在中部崛起”的话题作在线交流。以下是访谈实录:

  10月15日,十七大代表、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余欣荣走进新华网“党的十七大”嘉宾访谈室,与网友就“南昌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在中部崛起”的话题作在线交流。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新华网为您带来的十七大特别访谈。十七大代表、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余欣荣走进新华网“党的十七大”嘉宾访谈室,与网友就“南昌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在中部崛起”的话题作在线交流。本次访谈腾讯网也会进行同步报道。

  余欣荣(以下简称余):谢谢各位网友。

  主持人:十六大召开以来的五年,可以说是全国上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谋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五年。在这5年中,南昌市是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的?

  余:十六大召开以来的五年,南昌经济始终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经济增长速度的排位由“九五”期末的第23位跃进到“十五”期末的第4位;全市生产总值由2001年524.59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1185亿元,年均增长15.6%;全市财政总收入由2001年的52.43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150.56亿元,年均增长2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1年的96.87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594.96亿元,年均增长46%;2000-2006年,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8.02亿美元,年均增长64%,累计实际利用内资1002.6亿元,年均增长52.09%。

  南昌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发展成绩,关键是坚决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实现了科学发展。在具体的实践中,主要是处理好了“快”与“好”的关系。一直以来,南昌的发展都十分注重强调可持续性,即南昌当前的这种“快”不是一年两年,而应该更加持久。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是在“好”的基础上实现“快”。在又好又快发展方面,我们早在四年前就提出了“三句话”,这三句话就是:“快速发展是前提、协调发展是关键、持续发展是目的”。沿海的发达城市,走过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作为后发地区,南昌肯定不能走这条老路,所以我们一开始就特别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也就是说“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需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防止片面求“快”而忽视“好”的倾向。有人认为,“快”就是“越快越好”,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不顾客观条件,一味追求增长速度。而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快”,是在“好”的基础上的“快”。没有“好”为基础,“快”不仅不能持久,还会出现问题。这里的关键是掌握好发展节奏,把“快”控制在合理的幅度内,既避免发展太快带来社会性和结构性的问题,又避免发展太慢妨碍经济增长。只有“又好又快”,才能保持较长的快速发展期。二是防止以“好”压“快”的倾向。有人认为,要保持“好”,发展速度就难免会慢下来,既快又好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好”不仅不会制约“快”,反而有助于保持“快”的稳定性、持续性。

  近几年,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仅没有影响发展,而且使我国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目标也是要求,是对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考验。在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南昌坚持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的原则;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统一的原则;全局和局部相统一的原则。“十五”期间,南昌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了“经济高速发展,资源集约利用,环境质量提升,社会和谐进步”的发展模式,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鼓励工业向园区集中等措施,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10月15日上午,十七大代表、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余欣荣走进新华网“党的十七大”嘉宾访谈室,与网友就“南昌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在中部崛起”的话题作在线交流。(新华网杨新华/摄)

  主持人:为了实现科学发展,南昌提高了落户项目的门槛。请问,“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有没有影响到南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步伐?

  余:有人说,在工业化时代,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是一对“孪生兄弟”。可在南昌,在“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发展思想的指导下,避免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老路,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建设项目的能耗、物耗、污染排放水平必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一律不上。南昌通过人大立法,规定污染项目不得落户。仅仅出于环保方面的考虑,平均每月就有十余个项目被南昌“拒签”。对于已经进入的制造业项目,环保达标依然是能否顺利开工的一项重要指标。即使是在昌投资有70亿元之巨的晨鸣纸业也不能享受特殊待遇。对于政府这种铁面无私的态度,该企业负责人不仅没有怨言,反倒竖起大拇指:“对城市未来负责的政府,才能对我们企业的未来负责”。

  进入新世纪以来,南昌市委、市政府态度十分明确,经济建设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原则,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为此,南昌把保护生态环境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为主线,以提升环境质量、保护群众身体健康为重点,致力于塑造“生态南昌”的新形象,创造山川秀美、清新宜人的现代家园。特别是面对浩浩荡荡、扑面而来的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大潮,南昌并没有洞开城门,而是设置了3条不能碰的“红线”,即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项目不能引进、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不能引进、严重影响安全与群众健康的项目不能引进,通过选择性地吸收低耗能、少污染的产业,张开双臂迎接他们来南昌落地生根。

  多年来南昌发展的实践证明,优美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南昌市最好的品牌、最大的无形资产。2006年,南昌市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8天,优良率达到92.6%,连续4年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列第1位,在全国31个直辖、省会城市中列第7位。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9.8%。正因为如此,2006年8月,在国家建设部公布的“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名单上,南昌榜上有名。去年6月,南昌又被评为“全球十大动感都会”;今年上半年,又跻身中央电视台“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城市”。

  如今,南昌的这一科学发展思想已逐渐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理解,他们不仅没有因此放弃南昌,反而更加看好南昌。今年1至8月,南昌市新增外资企业126户,比去年同期增加31户,增幅达32.6%;新增注册资本金56490万美元。同时,包括可口可乐在内的等世界500强企业落户,使落户南昌的世界500强企业增至26家。2001年至今,落户南昌的外资企业已经达到了1060家之多。所以说,“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思路,不仅没有使南昌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受到阻碍,相反的是,现在的南昌,“一流的空气、一流的水”,南昌市通过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循环的新路,激发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勃勃生机。

  主持人:南昌提出要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在这个过程中,节约能源摆在了一个怎样的位置,在节能减排上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余:南昌在打造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的过程中,引进项目数量频频刷新,项目质量节节攀高,单位能源消耗却大幅下降,这得益于南昌以节能降耗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济发展思路。近年来,南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经济建设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面对浩浩荡荡、扑面而来的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大潮,南昌并没有洞开城门,而是选择性地吸收低耗能、少污染的产业,张开双臂迎接他们来南昌落地生根。出于能源消耗和排污方面的考虑,南昌平均每月也有十余个项目被“拒签”。

  与此同时,南昌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积极发展服务业;与发展循环经济结合起来,有效的开展节能降耗、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结合起来,通过高素质人才的复杂劳动和不断创新来降低对资源能源的依赖,增加经济中科技和知识的含量,走出具有南昌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仅“十五”期间,南昌就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349.8万吨标煤,节能量弥补了南昌经济发展新增能源需求量的50%,实现了能源增长一半靠开发一半靠节约的要求。2006年,南昌单位GDP综合能耗为1.001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85%,全市共节约标煤58万吨,创造经济效益4亿元。今年上半年,我市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的同时,全市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6.4%,低于全市工业增加值增幅17.6个百分点。

  主持人:在科学发展观中,发展是第一要义。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区域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南昌是如何来赢得竞争,实现发展的?

  余:环境就是生产力。优化环境就是推进南昌各项事业尤其是工业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南昌地处中部地区,虽然有许多发展的优势,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大差距。如果仅从目前的发展基础和客观条件而言,我们要在竞争中赢得主动还有很大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硬件不足软件补,条件不好环境补。因此,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能否加快发展的关键问题。

  这几年之所以南昌能快速发展,就是因为我们坚持把环境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按照“四最”的要求加强环境建设,形成了南昌发展的一个重要品牌。南昌要进一步发展,还必须继续加强环境建设。我们这几年通过开展“服务年”、“作风年”、“效能年”、“诚信年”等活动,把环境建设的各项要求真正落到了实处,量化到了各个部门、各个单位,为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以及打造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打下了坚实的环境基础。具体讲,就是强化了“四种认识”:

  第一,把是否重视环境建设作为衡量群众观念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各级党政机关,是广大机关干部尤其是在座的各位。政府最大的职能就是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我们能不能真心实意地把环境建设好,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能否真正为群众着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第二,把是否重视环境建设作为衡量推进以企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意识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南昌的出路在于工业化。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这个核心战略,全力把南昌打造成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才能为南昌的经济发展注入无穷的活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工业化,企业是主体。只有企业发展了,才能解决劳动就业,财政收入才有来源,职工的收入才能提高。所以,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企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思想,由以政府为中心转向以企业为中心,由以政府为主体转向以企业为主体。我们进行环境建设,就要树立谁破坏了企业的利益就是破坏了全市人民的利益,谁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就是干扰了全市的经济社会活动的思想。

  第三,把是否重视环境建设作为衡量全市各部门全局意识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一个改革的举措,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利益的调整。因此,积极推进环境建设,就要进一步强调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部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少数人的利益服从全市人民的利益。在这个问题上,全市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负起责任,不仅自己在环境建设、改善服务质量方面要有全局意识,还要管好自己的部属,教育和要求自己管辖范围的单位和同志都要有全局意识,为优化我市的投资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把是否重视环境建设作为衡量部门作风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工作是真抓实干还是蜻蜓点水,是求真务实还是虚以应付,是埋头苦干还是哗众取宠,是正视矛盾还是回避矛盾,它远不是环境建设本身的问题,而是体现一个地方的党风、政风和工作作风的大问题,是关系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发展目标能否实现、南昌能否率先崛起的大问题。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工作作风,千万不要在空谈议论中错过现在难得的发展机遇,愧对子孙后代。

  优化投资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硬件,也有软件。在硬件建设方面,南昌主要是着力加快了现代金融、进出口、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和人才供应五大服务体系建设;在软件建设方面,主要是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机关效能,连续四年开展了“服务年”、“作风年”、“效能年”、“诚信年”等一系列活动。尤其是通过人大立法,出台了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南昌市优化投资环境条例》。

   南昌市区图(资料图片)

  主持人:经济发展到今天,各地越来越重视以高新技术来赢得竞争。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由资源消耗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之路,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一。而人才恰恰是决定这一转型成功以否的关键。这些年来,南昌是如何来建设自身的人才队伍,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保障的?

  余:“人才”二字,区区五笔,但它却是地区发展的助跑器和原动力,更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各地区都把笼络人才、培养人才作为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来抓。南昌市也不例外。近年来,南昌坚持以创新的精神,务实的态度,不断丰富人才培训的内容,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完善培训管理机制,使得人才培训工作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人才培训在南昌已不再是某一部门、少数人的事,而是已经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广泛参与的生动局面。南昌按培训所在地区来划分,人才培训的渠道主要包括本地培训、外地培训、境外培训。无论哪一种渠道,我们都抓得紧、抓得细,办得扎扎实实。本地培训突出一个“广”字;外地培训则突出一个“新”字。作为内陆城市,我市各类人才在现代观念、前沿知识等方面亟需与发达地区接轨。为此,在培训地点选择上,我市主要以上海、苏州、杭州、温州、宁波等经济比较发达,管理理念较新的城市为主,了解最新最前沿理论成果。并结合当地快速发展的特色领域,吸取“他山”成功经验,结合参训学员在观念、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学习新的理念、方法和技术,今年选派了98名干部赴上海分新农村建设村镇规划乡镇长同济大学培训班、经济与金融专业上海财经大学培训班进行培训;海外培训突出一个“精”字。在培训内容选择上,我市注重“有的放矢”,依托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组织了物流管理、社区建设、现代制造业、人力资源管理、现代行政管理等5专业培训班并于今年8月份完成。

  在做好人才培训工作的同时,南昌市还十分注重人才引进工作,充分发挥招才引智机制广纳贤才,在江西省属10所高校建立高校人才服务工作站,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南昌创业发展。与此同时,抓住各种机会,赴各地广纳贤才。2006年6月,南昌市创新形式赴香港开展招才引智,利用全省赴香港招商引资的机会,开展了以“昌港齐携手,人才创未来”为主题的招才引智活动,突破了过去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相互脱节的传统做法。通过这次活动,共引揽了67位高层次专业人才,其中博士25人,博士后8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17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7人。

  培养、引进了人才,还要留住人才。为了留住人才,南昌立足于“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必要的待遇留人”,进一步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在激发现有人才活力上下功夫。在激发现有人才活力方面,南昌为了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使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各用人单位积极创造条件,确保在昌工作的硕士毕业生月收入不低于1000元,本科毕业生月收入不低于700元,设立了一道人才最低收入保障线。此外,南昌还建立政府特殊津贴制度,每年选拔1-2名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津贴一次性发放,调动了在科学研究、教育卫生、工业生产、文化艺术等工作岗位上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在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方面,南昌还允许人才以技术与成果等生产要素作价入股,参与企业分配,努力实现一流人才一流报酬。此外,还重奖科技人才,企事业单位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在项目成功投产后的连续3-5年,从实施科技成果的年净收入总提出5%作为有贡献的科技人才奖励费用,以鼓励科技人才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今年9月,南昌针对高层次人才短缺的原因,又最新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规定,今后,南昌市每年将投入约1500万元,用于高层次人才建设项目,全面提高在昌的中外高层次人才各方面的待遇;实施“重点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洪城特聘专家”计划“两大计划”;推进“千名海外人才集聚”、“521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211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三大工程”。这一系列针对性极强的优惠政策,将对高层次人才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从而破解制约南昌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瓶颈,为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以及实现崛起的新跨越提供强力保障,使得南昌在新的起点上迎来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高峰。

  在一系列人才制度的保障下,南昌市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类人才持续净流入,总量超过45万人。2006年,南昌市人才进出比达到1.2:1,首次实现人才流入大于人才流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为南昌市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持人: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有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因此,大力实施民生工程,让广大老百姓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南昌这几年来是如何为民谋福利的?

  余: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这些年来南昌努力探索实践的,就是一条以民生为先、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和谐发展之路。南昌市近几年来在经济建设、城市面貌等各方面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向世人展现出“动感都会、活力南昌”的姿态,其中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我们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突出抓好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广大群众真诚的信任、理解和支持,调动了广大群众热爱南昌、建设南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时刻关注民生、体恤民情、爱惜民力、汇集民智的举措,形成了推动南昌经济社会发展最强大的合力。

  从2001年至2006年的6年间,南昌市生产总值从524亿元猛增到1185亿元;财政收入由52亿元增加到150亿元。6年里,南昌市把每年二三十亿的新增财力应当用到投到了街角小巷的整治、改造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上。自2003年起,南昌市每年都要向全市人民征求意见,搜集老百姓最希望得到解决的20件实事,并按照群众的意愿进行一一落实。积畦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在每年这样的20件实事所带动下,南昌市发生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首批经济适用房(试点)销售,通过全程阳光操作,让200户中低收入家庭在公正、公平的程序中圆了住房梦,更让全市人民看到了实现“居者有其房”梦想的可能;“阳光工程”等培训计划使得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农村医疗设施建设和合作医疗使得农民看病不再难、不再贵;中小学生学杂费全免让每个孩子都读得起书;“百路大会战”让市民告别了家门口的泥泞路;“五大排水工程”让城区告别了内涝;“八湖两河换水整治工程”让以前的“龙须沟”变成了现在的“玉带河”,使南昌具有了水的灵性……这一件件实事所带来的变化不但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切身利益,更为南昌带来荣誉和利益。“世界十大动感都会”、“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卫生城市”等一系列荣誉随着“民心工程”的实施而接踵而至;国内外知名企业随着南昌投资环境的改善而纷至沓来。
  最新消息

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产生 胡锦涛任总书记(图)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名单公布 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