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解放军报综合

一名士官的思想道德魅力究竟有多大?(组图)

刘锐近照

刘锐转交给部队干部的信函、两包钱和一串钥匙

  9月21日,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的第二天,济南军区装备部一位军报的热心读者给本报打来电话,极力向记者推荐他们勤务队士官刘锐。刘锐9月初上军校前给部队留下的一封书信在装备部机关和直属队传开后引起了强烈震撼。军区《前卫报》刊发这封信的当天,即被热心读者转贴到网上,又很快在全区官兵中引发一场热烈讨论……

  刘锐是干什么的?他留下了怎样的一封信?这封信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带着疑问和好奇,记者近日深入事件发源地,探个究竟。

  “刘锐故事”的起因

  在济南军区装备部办公楼大厅一块简单的展板上,记者看到了这封信。

  张助理(员):

  当您拆开信封的时候,我已经坐上了去军校的火车。有些东西出于原则,必须返还给您。但当面给,又怕您不要,所以只好用这种方式。

  第 1 2 3 4 5 6 7页

  您一定注意到了信封里还有一些钱币和一把钥匙,这里,我向您做出解释:平时我加班误了吃饭,您就给我些零钱让我买点吃的,我舍不得去饭馆,就吃点方便面或盒饭,这是半年多来节余下来的钱,一共255.3元。我原想上军校前用这些钱请请大伙儿,但考虑到这是公家的钱,我没有那样做。

  还有一串钥匙,是我办公桌抽屉上的,其中左边第一个抽屉里面有62.5元钱,这是我采购扫把、厕宝之类营房日用品时积攒的。您知道,有些物品的价钱并不凑巧是整数,比如采购96元的物品,人家就给一张定额百元的发票,抽屉里的这些钱,就是历次超出物品实际价格的。这是营房维修的公款,现把它一并交给您……

  您的部属:刘锐

  2007年8月31日

  站在展板前,看着上面两包钱和一串钥匙的图片,记者的心情难以平静。这封信的收信人、军区装备部营房助理员张志钧在展板旁向记者介绍:“刘锐是我们勤务队的一名一级士官,主要负责营房管理及物品保管工作。这封信是他上学前托门卫转给我的,当时看完信后我落泪了。”张志钧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十分激动,他还向记者讲述了两件感人小事:刘锐上学前,车队领导要给他买一个600多元的皮包作纪念品,他坚决不要,后来车队送给他一个470多元的行李包,他硬是把钱塞给了队干部;8月中旬,有位干部借了个旧板凳粉刷房屋,用完后当作废弃物扔了,他离队前上门把板凳追了回来……

  “相信每个看完这封信的人,心灵都会受到震撼!”装备部直属工作部政工处长张志毅向记者讲述了刘锐信件在装备部领导和机关引起的“连锁反应”。直属工作部副部长张和义读了刘锐的信,当即代表部里给刘锐就读的学院领导写信,讲述其故事,并以个人名义给刘锐写信,表达自己作为一名老兵对他的敬意。军区装备部副部长方文生听了刘锐的故事后,感动得双眼湿润,指示政工处连夜出展板宣传刘锐的事迹,并向新闻媒体推荐刘锐的信件。装备部在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上也临时增添了一项内容——向直属队官兵讲述刘锐的故事。

  如巨石投水,激起层层涟漪。9月19日,济南军区《前卫报》刊发《“刘锐故事”引发心灵震撼》的报道后,迅速在全区部队广大官兵中引起强烈反响。有的读者给编辑部打来电话,有的读者在网上发表评论,更多的单位自发组织开展了讨论。对于刘锐的做法,大多数官兵给予了高度评价,“难能可贵”、“堪称楷模”之类的赞美之词不绝于耳,但也有部分官兵对刘锐的做法提出了质疑。

  浏览网上铺天盖地的跟帖,阅读一封封读者来信,倾听广大官兵的辩论发言,记者的心潮也随官兵思想的对决、观念的碰撞、论点的交锋而起伏。

  第 1 2 3 4 5 6 7页

   刘锐的书信为何能震撼人心?

  “反响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和想象。”编发《“刘锐故事”引发心灵震撼》一稿的《前卫报》编辑花晓,收集了一大摞读者来信和官兵参与网上讨论的资料。他在编后中写到:“作为一名普通士兵,刘锐并没有做出多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他只是把两包看似模棱两可、不同人有不同处置方式的钱交给了单位领导。但这一看似平常的小事,为什么能深深地打动广大官兵的心灵呢?是因为每个读过刘锐信件的人,都能看到一种心灵的清澈,感受到一种道德的光辉、一种品质的高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品德的养成也绝非一日之功。”某通信总站政治处主任李亚军说:“"刘锐故事"之所以能引起大家的强烈共鸣,就是因为刘锐平时恪尽职守、严于律己、公私分明,这是他高尚品质的集中体现,是他思想境界的自然流露。”

  真实的东西最能打动人。列兵范庆敏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刘锐在信上流露,面对节省下来的零钱,他也产生过在上军校前请请大伙的想法。但他想到这是公家的钱,最终没那样做。由此可以看出,刘锐也有七情六欲,也会在某些十字路口上进行思想斗争。最令人佩服的是,他能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管住自己。

  率先把单位讨论文章搬上网页的网友“泉水叮咚”在网上留言:“刘锐的故事,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心灵上的震撼,更多的是对人性的反思。"刘锐故事"之所以给人深层次的震撼,就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能促使我们审视自我灵魂、拷问道德修养、思索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做得怎么样。”

  第 1 2 3 4 5 6 7页

   刘锐的做法是先进还是落伍?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赏刘锐的做法。当某营教导员何孝全将“刘锐故事”搬上部队荣辱观教育课堂时,少数官兵课下的嘀咕令他始料未及。

  “现在已是市场经济时代了,还去替公家省这块儿八角的,这不是小题大做吗?”有人这样说。

  与这种嘀咕相呼应的,还有一种观点。署名“雪龙灯”的一位网友在跟帖中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刘锐这种"一根筋"的行为在上世纪行得通,可是在与时俱进的今天显得过时了……”

  对这种论调,某通信总站副政委王兆福给予了有力驳斥:“什么叫识时务?什么叫俊杰?郑筱萸、段义和、陈良宇等受党培养教育几十年的高官,为什么有的会人头落地,有的会身陷囹圄?当他们大肆贪财、生活糜烂时,也有一些人视他们为识时务的俊杰,但也恰恰是他们的这种"识时务",断送了自己的前途,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针对“过时”论调,某船运大队航海班长罗俊生的发言铿锵有力:“我坚信,时代再发展,社会再进步,而人类流传下来的美德永远不会过时。助人为乐总比坑人骗人好吧?抢着干工作总比吃喝玩乐好吧?刘锐的故事之所以能刊登在报纸上,能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就是因为他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美德的力量!”

  某军械雷达修理所政委支家斌在部队召开的座谈会上慷慨陈词:“有些事物属于过去,有些事物属于现在,有些事物属于未来。我坚信,刘锐的书信,刘锐的故事无论历时多久,都会启迪、震撼人们的心灵。”

  “要照亮别人,首先要点燃自己;只有点燃自己,才能照亮别人。”军区装备部直属工作部副部长毛怀宽说:“刘锐的事迹之所以能在全区部队引起强烈反响,他本人之所以能成为官兵学习议论的焦点人物,就是因为他点燃了自己。”

  第 1 2 3 4 5 6 7页

   这点小钱交不交关乎品质吗?

  “是什么力量让刘锐在"油水"多的岗位上一尘不染,对待公家财物始终保持一颗警戒心?又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把公家的东西当作自家的东西一样来爱护,把公家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一样来办,不贪不占,勇于较真?”某道桥筑城连三级士官宋彦敬的追问,也同样拷问着每个人。

  “公私之分、义利之辨,一直是中华民族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中国人重群体意识,讲先人后己,其积极意义,都是鼓励人们摆正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为大多数人着想,为国家为人民谋利益。一个人对待公家钱物的态度,是一面镜子,能够照亮人性深处最真实的品行。刘锐在这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大公无私、诚实守信、洁身自好,堪称新时期廉洁奉公的楷模。”连长王金川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然而,对于刘锐近乎苛刻的洁身自好,也有人不屑一顾:这点小钱,不交就能证明一个人品质差吗?有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机关干部说:“社会环境变了,人们的处事原则、思维方式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若还按过去的传统做法去办,就会沦为别人的笑柄。比如,机关干部下基层,倘若执意要向基层交伙食费,会不会背上"作秀"之名?”

  在《前卫报》“读者之家”论坛里,网友“边走边唱”的帖子从另一个角度对此作出了回答:“不贪公家一元钱和不贪一万元,展现的是同一种情操和美德,但为什么在有些人眼里,一元钱似乎就不值得一提?他们可能忘记了古人的遗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面对刘锐上交的零钱,我们需要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看他的举动体现了一种什么思想、什么境界、什么情怀。”

  “道德是不能用数字来衡量的。”军区退休干部古广成看了刘锐事迹的报道后说,“金钱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把标尺,能衡量一个人品行的优劣。一个人的品德是否纯洁高尚,与金钱的数额大小无关,一分一厘都能折射人的心灵。现在值得警惕的一种现象是,有的单位和个人花公家的钱不心疼。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最大的危险是对问题缺乏警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一句老话,也是一条真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刘锐那样,坚守道德底线,不让一分一厘污染心灵!”

  第 1 2 3 4 5 6 7页

   处事原则与人情世故孰轻孰重?

  在某通信总站召开的“刘锐故事之我见”座谈会上,二级士官尹成坚持己见:“随着社会经济大潮的冲击,人的金钱欲望、权力欲望等也越来越强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刘锐能够坚持原则,不为人情所动,为我们树立了一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明镜。”而一旁的上等兵小史对此却有不同看法:“"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刘锐临走时拒绝车队赠予礼物的做法,我不敢苟同,觉得他的做法不近人情。现在社会大环境就是这样,你不融入其中,能吃得开吗?”

  某装步连副连长杨志勇从另外一个角度表达了相同的见解:“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社会历来是个"人情社会",迎来送往观念在人们的脑海中已根深蒂固。刘锐临走前拒不收车队送他的行李箱,给我的感觉是没有人情味。虽然一些原则我们必须坚持,但有些原则需要我们灵活把握。”

  在这两种观点的交锋中,很难说谁更占上风。哪怕别人眼里的“不识时务”、“一根筋”,到了另外一些人的眼中,就成了“坚持到底”、“不抛弃不放弃”。某通信总站一级士官刘莹莹说:“刘锐和许三多身上这种认准了的事就坚持到底,不怕别人不理解、不怕别人说什么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我希望刘锐能一直这样走下去。”

  想——说——做,距离有多远?

  看了刘锐的故事,也有人不以为然,称“刘锐所做的事没有什么了不起,自己想做也能做到”。

  “可现实告诉我们的是,想与做有着相当大的距离,说与做也有着本质的区别。有的人不仅想了,而且说了,但迟迟没有做;有的人做了,却是与想的说的背道而驰。有多少落马的高官在台上大讲反腐倡廉,台下却中饱私囊,最后锒铛入狱。”某团政治处主任魏文灿在团政工网“热点话题讨论”上,针对那些对“刘锐故事”持不屑一顾态度的论点给予了有力的回应。

  某程控站教导员张兆方在发言中引用了高尔基的名言:“"人,这是一个永远需要大写的字母"。我理解,这个"大"更多的需要用行动来写。把平凡的事做好了就不平凡,把简单的事做好了就不简单。”

  第 1 2 3 4 5 6 7页

  军区装备部军务管理处处长焦德亮向记者介绍道:“刘锐平时工作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做好事不想让别人知道,他经常加班加点干工作,连续3年捐资助学,还积极义务献血。这些感人事迹都是他上军校后才被战友和职工披露的。与刘锐做了好事不声张形成对比的是,有的人只说不做、未做先说,做了一点好事就四处张扬。这说明,不仅"想与做"、"说与做"有着相当的距离,就是"做与做"也有很大的区别。”

  某通信总站女兵八连分队长王芳在学习刘锐的心得体会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话:“中国有句古话: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我觉得最伟大、最令人敬佩的,是那些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和具体举动为社会为他人树立榜样的人。刘锐就是这样一个人!”

  时代呼唤更多的刘锐

  9月20日,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实施6周年暨第5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此前,由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主办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刚刚落下帷幕,一台名为《道德的力量》的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让无数观众在同一时刻真切感受到了道德的力量,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然而,几乎与此同时,国家审计署在9月19日公布了49个部门2006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结果。报告对这些部门存在的套取、挪用财政资金、转移资金、国有资产流失、违规收费等问题给予曝光。违规数额之大,令人咂舌。

  “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来看,我们就能掂出"刘锐故事"的分量。”张和义副部长说。

  刚下部队回到机关的军区装备部部长冯育军看了刘锐的信件和《前卫报》刊登的消息后,在直属工作部呈送的一份关于开展“学习刘锐先进事迹,争做公民道德模范”教育活动的文件上批示:刘锐同志的事迹看起来很平凡、很细小,但却反映了一个战士的高尚情操,更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成果的生动体现。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公私分明,在本职岗位上做贡献。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更多的刘锐站出来!”方文生副部长在谈到为什么抓住“刘锐故事”不放时,十分激动:“"刘锐故事"可以帮助大家辨清荣辱是非的界线。为什么时代发展了,好多正常的东西,现在却变得不正常了?这表明现在不少人做人与做事的原则被淡化了,模糊了,扭曲了。刘锐纯洁的心灵、可贵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能为我们唤醒"沉睡的心灵"。"刘锐故事"的广泛传播,可以让更多的人去寻找曾经失去的美好。让大家都能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使我们有理由认真审视我们的社会生活环境,有理由充分相信,我们每个个体、每个单位、每个行业,身边都有高尚的人,都有先进的事。你高尚、我高尚,高尚就会成为每个人的共同追求;你先进、我先进,先进就会成为社会的普世价值。”

  张启明、张世锋、《前卫报》记者罗茂夫、本报记者 邱明全

  第 1 2 3 4 5 6 7页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最新消息

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产生 胡锦涛任总书记(图)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名单公布 名单

  精彩推荐  
  代表风采
  辉煌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