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逐8年之后归国,迎接巴基斯坦前总理贝·布托的是一场死亡超过130人的自杀性攻击。作为穆沙拉夫的暂时盟友,她在巴基斯坦的一项权威民意调查中,支持率已经降到28%,落后于没有获得赦免的另一位前总理谢里夫。
有人将贝·布托的回归看成军政府和民意代表之间的战斗,但事实上,经过长达数月的谈判,贝·布托只是一个回来和穆沙拉夫分享权力的政客,同时,他们也组成了巴基斯坦的“反恐同盟”。卡拉奇的爆炸是对这个同盟的警告,同时也预示着,巴基斯坦长期的乱局已定。在北部部落地区的极端分子们已经集结力量,即使难以左右巴基斯坦的政局,也将给这个国家带来长时间的混乱。
1986年,贝·布托同样从国外回来,推翻了绞死其父的齐亚哈克军政权,当时有75万人走上街头欢迎英雄归来。此次的20万人已经难比昔日盛况,更为致命的是,她已经是一个被腐败指控困扰的政客。她对她的支持者说,她的回来是一个“奇迹”,但巴基斯坦的民主奇迹并不会就此发生。
目前,穆沙拉夫-贝·布托联盟将面临的第一个障碍是巴基斯坦最高法院的审判,法官将决定穆沙拉夫的总统资格是否违宪,并同时决定对贝·布托的赦免是否合法。
如果在最高法院方面没有遇到障碍,而贝·布托又能在明年1月的议会选举中胜出,则巴基斯坦的官方政治格局中将出现3个重量级的名字:总统穆沙拉夫、总理贝·布托和参谋总长基亚尼(Ashfaq Pervez Kiyani)。基亚尼是目前巴基斯坦军队中的二号人物,2003年,他因为调查针对穆沙拉夫的两起暗杀事件,而一路高升。此前,正是基亚尼负责和贝·布托集团的谈判。
在巴基斯坦独立的60年时间中,军政府在这个国家统治了33年,即使在民治政府时期,军政府也控制着这个国家的国防和外交政策。依托于那些退休的将军,巴基斯坦的各大命脉行业均控制在军队手中,因此在可预计的将来,即使是穆沙拉夫脱下军装,也只意味着他个人权势的式微,而不代表任何军队退出政坛的可能,相反,基亚尼将成为这个国家政坛的最重量级人物之一。
基亚尼在美国眼中是一个开明派人物。在他担任巴基斯坦情报机构头目期间,接连有几个基地重要人物落网,而他也成为美国眼中的反恐希望。从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已经在巴基斯坦投入100亿美元资金,但是当前的评估显示,基地组织有在巴基斯坦部落地区重新集结的迹象。
巴基斯坦军队和情报机构在历史上参与创建了塔利班,一直和这一地区的极端分子保持紧密联系,以保持对阿富汗的介入,并在克什米尔地区对抗印度。9·11后的转型打击了军队中的保守派,而巴基斯坦军队在和基地的作战中伤亡率加大,则进一步分化了这个国家主宰势力:一边是曾经在美国培训,亲美的军事将领;另一边则是亲极端势力的军人,还有士气低落的士兵。一旦军队中的极端势力控制了局面,则危及的不仅仅是整个反恐战争,而可能涉及该国的核武库和核技术。为此,穆沙拉夫曾在去年专门派特使到华盛顿解释,保证即使总统遭到暗杀,核武库也将非常安全。
穆沙拉夫显然已经找不到对付极端势力的办法。他曾企图让部落长老担任中间人,劝退极端势力。但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00多名长老因为主张和解被暗杀。随着卡拉奇爆炸的发生,巴基斯坦将迎来一个混乱的年代。目前,这才是穆沙拉夫、贝·布托和基亚尼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而民主在现在看起来则并不重要。(东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