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昌10月24日电 (记者李宣良、白瑞雪、孙彦新)“实现绕月探测,是中国深空探测迈出的第一步。”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航天事业将揭开新的篇章。”
月球探测,迈向深空的必由之路 深空探测从月球起步,世界各国无一例外。
“月球是不是深空?尽管天文学上对此多有争论,但大部分人还是认为月球是深空。”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说。
2000年发布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深空探测是指对太阳系内除地球外的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等的探测,以及太阳系以外的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探测。
“它是继卫星应用、载人航天之后的又一航天技术发展领域。”叶培建说。
人类所生存的地球,只是浩瀚宇宙中的沧海一粟。自古以来,了解太空、探索地球起源及地外生命,一直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当前,深空探测已成为国际航天活动的一个热点,国际上的深空探测活动主要集中在月球探测、火星探测和寻找地外生命3个方面。
“深空探测对人类了解太阳系的起源、演变历史和现状,进一步认识地球环境的形成与演变、探索生命的起源和演变以及积极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绕月探测工程月球科学应用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说。
“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人类飞出地球,开展深空探测的首选目标。”欧阳自远说,纵观世界航天活动的发展态势,重返月球,开发月球资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为世界各国开展深空探测活动的必然趋势和热点。
近年来,美国、欧空局、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先后公布了无人探月或载人登月计划,美国宣布将在2018年左右重返月球,欧洲提出在2024年实现载人登月。
“在完成了"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之后,开展深空探测就成了我国航天事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欧阳自远说,“飞向月球,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嫦娥一号”,仅仅是探月的起步 “我们从尖端技术起步,具备一定能力后开始搞航天,航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又要搞深空探测——中国航天的发展简单来说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栾恩杰说。
综观月球探测的历程,人类对月球探索认识可分为三大步——“探、登、驻”。我国为探月活动确定的三小步是:“绕、落、回”,目前正在进行的是其中的第一步——绕月探测工程。
科学目标,是科学理想和技术能力的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们基础能力的状况,决定了我们所有进行的科学技术活动的范围。我们的基础有多大,能量有多大,活动范围就有多大。”欧阳自远说。
绕月探测工程将完成4大科学目标,包括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特性以及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嫦娥一号卫星承担的探测任务,许多是国外没有做过或没有做全的。”欧阳自远说,例如,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公布过全月球的三维影像图,也没有测量全月球的月壤特征与厚度;美国已探测和公布了5种有用元素的全月球分布,而嫦娥一号卫星则要探测14种元素的全月球分布。
“这一次把"眼睛"送到月球,下一次把"手"送到月面上去。”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说,在完成了对月球的200公里轨道上的绕月探测后,探月二期工程将发射月球探测器登陆月球,落到月球表面“摸到”月球。
从“看”到“摸”,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跨越。“最为核心的是两个关键性的产品,降落器和月球车。”孙家栋说,这两个产品完全要新研制,要保证安全可靠地准确落到预定地点,落的过程中不仅要减速,还要在一定高度悬停,侦察月面情况,侦察以后自主决策选定落点。月球表面地形复杂,月球车必须具备很高的自主能力。
从探月二期工程开始,我国将展开深空探测的大规模地面建设。深空探测网建设将逐步提速,而且测控网要考虑到未来火星探测等需要,在建设过程中为更为长远的深空探测预留接口。
“探月工程是中国在深空这一重大领域科学探索的开始。它不仅仅局限于月球,而是将不可逆转地向火星、金星、土星,向着太阳系所有行星,甚至太阳系外发展。”孙家栋说。
深空探测,任重道远 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之后,作为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中国何时实现载人登月?
“我们现在的运载火箭只能提供去月球的"单程票",用它可以把嫦娥一号卫星送上月球,反正她不回来了,但送我们的航天员不行。”他这样开玩笑地回答。
实现载人登月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同时具备载人航天能力和月球探测能力。
“从载人航天到载人登月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克服许多技术难题。”孙家栋说,我国如果要派航天员登月,还需要克服一系列技术难关,包括航天员的出舱、飞船的对接、大推力火箭的研制、月面返回、月球生存等,这些都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
“关于载人登月,目前没有时间表。”叶培建说。
“除了将继续开展月球探测工程,我国未来的深空探测活动还将包括空间科学任务、多目标多任务深空探测等。”欧阳自远认为,后续的深空探测新领域的开拓与实施,不仅会进一步推动与提高绕月探测工程的能力与水平,也将加速深空探测新领域的开拓与实施,并构成一个统一领导、相互促进、持续与协调发展的深空探测新体系。
目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国内多家相关单位提出了一个“多目标多任务深空探测”的设想,将通过运载火箭一次发射一个由火星探测器和小天体探测器组成的组合飞行器,直接进入地球——火星转移轨道,小天体探测器择机与火星探测器分离,两个独立的探测器分别完成科学探测和技术验证任务。
“深空探测将带动与提升我国航天科技的综合能力与水平,推动我国一系列基础科学的创新与发展,带动一系列新技术的进步与突破,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栾恩杰说。
(责任编辑:车东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