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学子论文:市场理念决定新闻娱乐化

  摘要: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美国大众报纸时期,并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步向第二次高潮。在我国,进入新千年以来这种现象也愈演愈烈,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新闻娱乐化是“利”是“害”,是否可以避免,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我们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闻

  娱乐化

  市场

  从2003年的张国荣跳楼事件、皇马访华到2004年的马家爵事件,从上海东方电视台在新闻中进行短信竞猜我国工人在阿富汗遇袭的袭击者到央视国际频道《今日关注》栏目短信竞猜俄罗斯人质事件的死亡人数,我们发现源起于西方的新闻娱乐化现象在我国愈演愈烈了。作为中国大陆观众最受欢迎媒体之一的凤凰卫视,它的权威、深度、及时的新闻报道和深刻的专题分析一向是新闻界推崇和受欢迎的典型模式。当它也开始宣称“加强理念革新,强化节目风格的娱乐化”的改革方向,再次以活泼的访谈文化辩论、前卫的娱乐情报等吸引着众多电视观众的热情关注时,我们发现新闻的娱乐化潮流是不可逆转的了。而在这股潮流中,电视的新闻娱乐化波涛汹涌。

  一、何为新闻娱乐化

  何时开始出现新闻娱乐化的叫法并不清楚,但这种现象确实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30年代美国大众报纸(“便士报”)产生之时就已出现,并在19世纪末黄色新闻泛滥时达到最高点,被称为新闻娱乐化的第一次高潮。时至今日,其操作手法在新闻业界依然备受推崇,近二十年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世界媒介市场化潮流引发下步向第二次高潮。

  90年代以后西方新闻界出现了新式新闻这一术语,“新式新闻是一个速配的混合物,它部分是好莱坞电影和电视电影,分部是流行音乐和流行艺术,它将流行文化和名人杂志紧紧混合起来,使小报式的电视节目、有线电视和家庭录像互相结合”。新式新闻的主要表现是将信息和娱乐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使曾经清晰的新闻与娱乐信息的限界日渐模糊,以至于在西方出现了一个新概念——infotainment(媒介分析家本?巴路迪肯),它预示当代西方新闻与娱乐融合的趋向,这种现象我国学术界称之为“新闻娱乐化”。

  在西方,新闻娱乐化潮流不仅盛行于大众化传媒,而且已扩大、蔓延到主流传媒。如英国ITV的名牌新闻节目“十点钟新闻”1992年改版,严肃的硬新闻数量明显下降,1990—1995年间,这一节目中的国际新闻从43%降到了15%,娱乐和体育新闻从8.5%增加到17%。美国三大新闻网(ABC、CBS、NBC)1990年一年花在娱乐性新闻上的时间比前两年多了一倍。纸质媒介不甘示弱,对一些美国主流纸媒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硬新闻从1977年的60%下降为1997年的30%,而软新闻则从过去的8%上升到25%。90年代西方传媒对辛普森杀妻案、戴安娜王妃之死及克林顿总统的绯闻案的炒作被视为传媒娱乐化的三大标志性之作。

  二、新闻娱乐化现象在中国

  在我国新闻娱乐化尚无权威简明的定义,其外延所及宽泛,对这一现象的褒贬评价学术界也存在较大的争议。目前能看到的关于新闻娱乐化的定义仅停留于依据其表现形态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进行把握。在内容上偏“软”,增加体育新闻、名人趣事、花边新闻,以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等内容的报道量。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并试图将硬新闻报道进行软化处理。

  近几年来,新闻理论界针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研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社会上对此又表现出困惑与无助,主要表现在:一是长期以来研究者对其涵义、性质尚无确切统一的界定。二是各家对新闻娱乐化的观点、看法与评价也是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赞同者称其为大势所趋,“把重大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人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强的软新闻,更能引起作为个体的受众的共鸣,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能起到相当大的社会心理解压阀的作用。”批评者视其为洪水猛兽,如果做得太多太滥,就“等于是一种鸦片”。三是尽管学术理论界痛心疾首,大声呼停,新闻从业者却依然乐此不疲,欲罢不能。四是即使持反对声音者也大多流于苦口婆心而苦无良策。

  在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批评中,出现了一种观点鲜明的定义:新闻媒体在报道严肃性的政治、法制、经济、科技和社会新闻时,摒弃严肃与深刻,代之以煽情、搞笑或刺激的方式,将严肃新闻庸俗化、浅薄化甚至低劣化,使之具有猎奇性或感官刺激性,此种现象是为新闻娱乐化。新闻娱乐化的实质是媒体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经济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其总体特征是: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只关注眼前的际遇感受,满足离奇与感官刺激。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内容琐碎肤浅、标题猎奇猎艳、图片(画面)低俗煽情、行文情节化故事化。

  西方新闻娱乐化有三大标志性事件,在我国也有几大标志性事件把新闻娱乐化尤其是电视新闻娱乐化一次次推向高潮:非典(2003年)、张国荣跳楼自杀(2003年)、皇马访华(2003年)、马加爵事件(2004年)。我国文化批评家朱大可先生针对媒体关于马加爵事件的报道,在接受北京《青年周刊》记者采访时这么说:“观察媒体对马加爵事件的报道,最令人震惊的是:四个受害者,根本没有人去关心。几乎所有的媒体对此都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冷漠!马加爵事件本身已经变成公众的一场狂欢,它就是一个公众娱乐节目,这就像美国打伊拉克一样。它已经超出了法律或道德事件的范畴。这个社会已经放弃了基本的道德同情心,所有人的关注焦点之集中在杀人犯身上,使整个事件演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朱大可的话可谓有的放矢,这是新闻界的悲哀,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反思。

  三、新闻娱乐化的成因

  针对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有学者分析了其成因,认为当新闻节目需要在与大量娱乐节目的竞争中立足的时候,怎么“讲故事”才更好看,就成了关键问题。电视新闻内容的软性化和边缘化是一个无奈之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观众在众多娱乐节目的诱惑下对新闻节目作一些视觉停留。新闻节目和娱乐节目,特别是选秀节目,被放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这很不公平。归纳起来,不论是电视新闻娱乐化还是其它媒体的新闻娱乐化,成因不外乎以下几点:1、社会转型期的躁动;2、激烈的市场竞争;3、受众的心理需求;4、媒体职业道德的缺失。而这些成因往深层次挖掘,都是“市场理念”在起作用。

  传播业的结构是社会结构决定的,娱乐的泛化就是市场的深化。娱乐泛化服务于收视率或发行量,而收视率和发行量有两个作用:对内,它是产业评估的衡量指标;对外,在传媒公司跟广告商谈判的时候,它又是一个重要的谈判筹码。所以说收视率和发行量本身就是商品,媒体的经营目标就是要让这个商品产生更大的利润,娱乐化便成为资本的扩张和积累的有效手段。新闻节目作为传媒的一个重要节目形式,不可避免的娱乐化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非理性的浮躁社会日益形成,这和西方新闻娱乐化的产生有着极其相似的历史语境。通过分析西方新闻娱乐化的成因,我们也就能对我国目前愈演愈烈的新闻娱乐化现象加深认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媒市场化改革浪潮席卷欧美,自由化、商业化和放宽规划的改革意味着欧美广播电视管理在总体指导思想上的市场化和政策天平上由公众利益向商业利益的倾斜。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媒介被理解为单纯的烤面包机,公众利益也被解释为公众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说,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媒介机构被完全等同于经济体制中的生产商,受众则被理解为消费这一生产商制作的商品的“市场”。可见市场已内化为媒介运作的制度与动力,新闻理念为市场理念所取代而成为新闻选择与制作的基本理念。与新闻理念将受众定位于公民不同的是,市场理念将受众定位于消费者,作为消费者的受众和作为生产商的媒介之间的关系被理解为纯粹的买卖关系,这种买卖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选择与制作过程中新闻价值的评判权完全由受众掌握,从而受众的消费欲求主宰着新闻的采集、制作与表达。在自由市场经济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是对快乐的追求,受众对于新闻传播这一服务形式的消费同样如此。在利润最大化的原始动力驱动下,受大数法则支配的、以阅听率为生命线的西方商业性媒介自然会聚焦于对能吸引最大数量受众的娱乐消费欲和兴趣的满足,媒介从业人员在商业逻辑侵蚀下不得不放弃“告知”受众的“守门人”使命,而将新闻选择与制作中新闻价值的评判权完全交到受众手中,市场理念下的受众导向成为新闻选择与制作的基本理念。市场理念的核心不仅仅是“大数法则”,最低制作成本及传播内容与母公司、企业财团、广告商等利益收关者的冲突程度也是市场理念强调的基本因素。因此,服务于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理念下新闻制作的基本准则是:以尽量小的成本制作能吸引最大数量受众的、尽量不触犯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新闻。按照这一准则,硬新闻必然处于不利地位,因为相对于软新闻而言,硬新闻的制作成本要明显高于软新闻,而硬新闻由于其重要性与人们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而且调查性报道这种硬新闻极易与权势集团发生冲突,同时也由于硬新闻的严肃性而不易吸引最大数量的受众,因此,硬新闻相对于软新闻必然处于劣势。这也是构成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基本原因。

  一言以蔽之,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新闻制作与选择的新闻理念渐被市场理念所取代,这一状况决定了新闻的娱乐化趋向。

  四、如何看待新闻娱乐化

  通过以上对新闻娱乐化成因的分析,我们说,在市场内化为媒介运作的制度与动力的情况下新闻娱乐化就成为一种必然现象。既然我们不能违背市场化,我们也就不能彻底抵御新闻娱乐化。新闻的这种娱乐化现象引起了西方一些有识之士的强烈忧愤,《华尔街日报》发行人彼得?凯恩指出:那些过于注重娱乐性的新闻几乎注定会导致歪曲事实和产生误导。那些冒充新闻的娱乐产品更为阴毒,因为它们玷污了真正的新闻。

  新闻娱乐化很容易使新闻变得低俗甚至成为文化垃圾,导致媒体公信力丧失,最终失去受众。而人们最担心的还是:当所有媒体都一起“娱乐”后,虽然人们在收受这些新闻时显得很轻松很娱乐,但受众的头脑也变得越来越简单了。眼下的中国,传媒的产业化发展如雨后春笋,各个传媒为了争取市场都在大刀阔斧的改革,娱乐化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可以肯定的是新闻娱乐化已不可避免。另一个事实是,国民素质并不高,并非所有的受众都具备批判的能力。我们在面对连新闻也娱乐的时代,如何趋“娱乐”之利、避“娱乐”之害呢?首先,作为具有反思性的业界人士和高校的学者有责任揭示新闻娱乐化的种种迷思,培育受众与新闻工作者相互支持的感知结构与能力。再者,如何避“娱乐”之害泛泛而谈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最好是落到具体的方式方法上。例如面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电视“说新闻”节目,风格相近、形式相仿、内容雷同,这样的跟风只能在短时期提高收视率。一个节目样式被克隆得越多,它引起观众逆反心理的速度就越快。我们要认识到,内容为王是电视新闻的本质规律,电视新闻的硬度最终决定着它的重要性。因此节目的样式是次要的,选择怎样的内容才是新闻从业者该花大时间去思考的问题,否则只会让新闻节目变成绣花枕头甚至不伦不类。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责任编辑:曾玉燕)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