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29日电 (记者 黄全权)已平静环绕地球飞行5天的嫦娥一号正“酝酿”引人注目的变化。来自国家航天局的消息表明,根据飞行计划,在未来10天内,嫦娥一号的飞行将有4处大的“关键动作”,令人关注。
时间:30日
看点:创造中国航天器到达“最远距离”
注解:30日,嫦娥一号卫星将飞行至48小时轨道远地点,距离地球12.8万公里,创下我国航天器到达的最远距离纪录。
此前,在“双星计划”中,我国发射的探测器曾到达约8万公里的最远距离。
时间:31日 看点:实施“地月大转移”
注解:31日,卫星将实施第三次近地点加速,达到地月转移轨道的入口速度,进入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开始奔向月球。
此次加速变轨难度很大。
时间:11月5日 看点:“嫦娥”到达月球
注解:11月5日,嫦娥一号卫星将首次飞达近月点。此时,卫星“刹车”减速,确保被月球捕获。如果成功,嫦娥一号卫星将进入周期12小时的月球极轨椭圆轨道,成为一颗真正的月球卫星。
专家指出,第一次近月制动能否成功实施直接关系飞行任务成败,万一产生偏差,卫星将面对飞掠月球或撞击月面的命运。
时间:11月7日 看点:嫦娥一号进入“工作岗位”
注解:11月7日,在经过第三次近月制动后,嫦娥一号卫星将进入200公里高度、周期127分钟的极月圆轨道,这也是我国科研人员为嫦娥一号精心选定的工作岗位。
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总工程师杨多和透露,预计11月18日嫦娥一号卫星将首先通过定向天线将空间环境探测数据和卫星上存贮的语音数据传回地面,然后全部探测仪器开机进行科学探测工作。
回顾:
开始科学探测 专家表示,在发射成功之后,“嫦娥一号”卫星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还将经过加速、轨道修正、制动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其中三个环节至关重要。只有迈过这一系列门槛,才标志着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次飞行任务取得成功。
在遥远漫长的飞行旅途中,嫦娥一号卫星并非只是一味地“辛苦赶路”。专家表示,到达目的地之前,嫦娥一号卫星将沿途探测并收集4万公里-40万公里之间的地月空间环境数据。
“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化程度最高的卫星,也可以说,是我国目前所有卫星中"智商"最高的。”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副总设计师黄江川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责任编辑:车东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