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昨日下午进入48小时周期轨道
今日7时许开启紫外敏感器进行成像拍摄试验
今日下午将飞至轨道最远点创造飞行最远纪录 昨日下午6时01分,“嫦娥一号”成功实施第三次变轨,这也是卫星入轨后的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变轨后,卫星由24小时周期轨道进入48小时周期轨道,将先后开启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和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进行数据采集和环境探测。“嫦娥一号”在48小时周期轨道上运行一圈后,将于31日实施入轨后的第四次变轨。
变轨成功后,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奔向月球的漫漫行程。
今日卫星飞至轨道最远点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主任饶顺和介绍说,“嫦娥一号”在24小时轨道飞行第三圈时,远望三号测量船在近地点顺利发现目标,把相关数据传送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同时把有关指令发至“嫦娥一号”。
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工程师王也隽介绍,这次近地点变轨后,卫星进入48小时周期轨道,远地点高度将由7万多公里提高到12万多公里。今日下午6时左右,卫星将飞至轨道最远点——12万多公里,成为我国目前发射的飞行距离最远的航天器。
在我国已经发射的航天器中,2003年12月升空的“探测一号”卫星是飞行最远纪录的创造者,飞行时距地面最远约8万公里。“嫦娥一号”在第二次近地点实施变轨时,由于要将远地点高度由7万多公里抬高到12万多公里,卫星上的主发动机点火时间比第一次变轨时间更长,推力更大。
紫外敏感器达国际先进水平
今日7时许,“嫦娥一号”将开启紫外敏感器,开始进行紫外敏感器成像拍摄试验,对地球和月球成像,等进入绕月轨道后再将数据传回地面。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副总设计师黄江川日前接受采访时说,我国自主研制的紫外敏感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黄江川介绍,“嫦娥一号”在绕月期间,将保持对太阳、对月球、对地球的三体定向。“对太阳、地球与其他绕地卫星采取的方法一样,难的是如何对月球定向。”由于月球没有像地球一样的红外辐射,普通卫星用的红外敏感器无法用于月球卫星的姿态测量。“我们自主研制的紫外月球敏感器解决了这一难题。”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国家在地面试验过紫外敏感器,还没有在卫星上真正应用过。
我国科学家通过自主研发,解决了月球光谱特性研究、光学系统设计和实现、图像处理算法、测试和标定设备等一系列难题,使我国的紫外敏感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