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记忆》(下集)
字幕:记忆如铜版画,深刻而清晰
曾经的岁月载满爱与温柔
轻轻的划向你我的心扉
郎母一人在家浇花
解说:2007年8月的一天,我们在河南洛阳的一个普通住宅里,见到了河南黄漂队遇难的一位队长郎保洛的母亲。
向记者展示儿子小时的照片
郎母:这是他哥小的时候,这是他,他爸爸最喜欢他了,他很滑稽的,他会跟他爸爸开玩笑,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他爸爸也是走资派,很难免遭灾难,他爸爸就生气,他就跟他开玩笑,有时跟他下棋,有时候他还会,别人一般干部到家里,就叫郎主任,郎主任在家吗
他就会学人家,学别人的腔,郎主任在家吧,他说在吗,他爸爸跑出来一看谁呀,走了 他说走了
老人一人看报纸
解说:二十年过去了,郎保洛的妈妈把儿子当年漂黄河的所有资料都已整理成册并加上了自己的标注。老人说儿子做的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她不允许任何人来诽谤他。那是因为二十年前黄河漂流结束后一篇歪曲黄河漂流,诋毁郎保洛名誉的报道,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为了捍卫死去儿子的名誉,这为坚强的母亲将这篇报道的作者和单位告上了法庭,她往返洛阳和北京,花了将近六年的时间,最终打赢了这场官司。
当年队员们来看望老人
于忠元:我跟老太太二十年没见面,老太太一下能说出我的名字,保洛不在了,我们大家就是您的儿子
解说:2007年7月16日,当年的黄漂队员们来到老人的家中看望老人。
郎当年资料镜头、老人在黄漂中写给儿子的信
解说:郎保洛遇难后,在他的遗物中,大家了发现了一封已经被黄河水浸泡的信,这是郎母当年写给儿子的,从班驳的字迹中还可看到老人当年的心境:
洛儿:你好!遇险得救后仍继续漂流说明身体还顶下来了,你们这次漂流虽然也是自发的,但可比上次好多了,你要依靠党团组织改变自己爱冲动的作风,通过组织和同志的帮助,完善自己。去年我心随儿漂长江,今年我心又得漂黄河,希你抽时间给我来信,同时对同志们说都抽时间给家里写信,以解思念之情。我在家邻居对我一切都很好,勿念!祝你慎重冷静智取,再次漂流成功!妈妈 1987年六月1日
老人一人在家看录象回忆往事
解说:如今,老人已经80岁了。二十年来,老人没事的时候,会看看儿子小时的照片和当年黄漂的录影带,这已经成了老人晚年生活的全部寄托。
去看望朱红军的母亲、朱的照片
解说:这是二十年前黄漂中与郎保洛同时遇难的队员朱红军,他和郎保洛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二十年过去了,朱红军的妈妈和郎保洛的妈妈就生活在同一个院子里,可是这位母亲对儿子的思念却是另一种方式。
朱红军的妈妈共有三个儿子,朱红军是最小的一个,也是最得宠的一个。朱红军遇难后,她把所有关于儿子的东西都收了起来,她不希望别人在她面前提及有关儿子的一切,她只想一个人在心里用自己的方式去回忆和儿子在一起的岁月。
去张宁生家
解说:从朱红军妈妈家出来,我们又来到了二十年前在黄漂中遇难的队员张宁生的家。
这是一个回族家庭,也许是民族的信仰,使得张宁生的母亲对于死亡有了一种更加达观的认识。在这本万年历上,我们看到了老人在1987年6月19日那一天写的四个字:宁生归主。
张母;自古以来都是,不管啥时候,都有(这种情况),都有牺牲,一抹平都是不可能,都是这样的,你这孩子是你孩子,人家的孩子都是妈的孩子,都是妈的孩子,谁不心疼啊,各人有各人的心疼方法,没有法了,不管咋整,老年人的话讲他丢下根走了
他总算还丢下了个孩子,
解说:二十年前,河南黄漂队员张宁生给家里留了张纸条,瞒着家里人参加了黄漂队。照片中的男孩是张宁生的儿子,二十年前他遇难时,孩子还只有三岁。
张母:我说你要知道,你顶替了你爸爸,也顶替了你自己,你是大孙子,你也是你爸,我就是那样说,我待他那时候,也是待他比待那些姑娘,小子都好,因为我总是觉得孩子三岁,就没爹,那回牡丹花会我背着他,去看牡丹花
孩子没有爹嘛,人家孩子都有爹妈抱着去看,那会儿刚开始有牡丹花会,可热闹
晚上有灯晚上领着他去看,那我不也上着班的嘛,晚上回来,下班回来,做完饭吃吃 带着他去看,到现在也是,我还是把他当,我说你在我心目中,既是儿子又是孙子
解说:二十年前,河南队遇难的唯一幸存者袁世俊,听着张母平静的讲述,心理非常难过,他想起了当年的一件往事。
空镜
解说:据袁世俊讲,当年张宁生留给他的那碗油饼,很有可能是他侥幸活下来的原因。而张宁生自己却在冰冷的河水里丧生。
车队,尕马阳曲空镜
解说:2007年7月29日,当年的黄漂队员们来到了尕吗洋曲。据说这里曾经是藏族人水葬的地方。而对于黄漂队员们来说,更是一个伤心之地。
祭奠仪式
成朴:二十年前的七月五号,我们的一名兄弟杨浩
就在这个地方投入了,母亲的怀抱长眠在这里
我们六个人上船,陈运周给我们船上,带了一个小瓶的酒,说你们到对岸以后庆祝一下,杨浩没有听清,以为说以为是要上船之前,喝口酒暖和暖和,杨浩就要打开这个酒,当时我就阻拦了,我说别开了咱们过去再喝,杨浩就说,过去我就喝不着了,那意思就说,你们这几个酒鬼,我还抢得过你们,但是杨浩嘴上这么说的,他还是把这瓶酒放下,最后这口酒他也没喝上,没想到我们船到了河中心,就沉了 就翻了,翻了船,就在这次翻船杨浩就牺牲了
杨浩当年资料画面
解说:这是当年北京黄漂队在河源地区时留下的一段资料。画面中戴眼镜的就是杨浩,当年他是一名二线队员,29岁,一米85,白白净净一副书卷气,见人总是笑咪咪的。
解说:黄漂初期,在河源地区时,杨浩的妻子就要生孩子了。这是当年记者采访他时的一段资料画面。
马多县城空镜
解说:二十年前,黄漂队来到了马多县进行休整,当时的县城邮局只有一部手摇电话。河南队随队记者刘书志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杨浩。
刘书志:有一天我和另外一个记者,到邮局打电话的时候,就看到一个一米八高的汉子,在那儿打电话,边打边掉眼泪,最后打完电话是泪流满面,手舞足蹈地走了,走了这时候,接线员反而在那儿哭个不停,因为这个接线员,我们只有发稿子和报社,单位联系和家里联系都是通过这电话,最后熟了就问他,说怎么回事,他说这是北京队的杨浩,他老婆要生孩子了,他来这儿打了一上午电话,说是一上午,打了多半上午的电话,就联系,终于联系上了,知道他老婆给他生了个女孩,我们就简单地打了一个电话
就出去,出去之后就看到杨浩,在玛多县城的大街上,就是进商店买了好多的,罐头 食品,饼干糖果这之类的东西,买了一包就又回邮局去,把它寄到北京,我说北京什么没有啊,在玛多就是买到,罐头和糖果点心,但是他确实要表达他这种,作为父亲的欣喜和这种对,新生女儿的感情的这种表现,通过这件事全体现出来了
解说:北京队的领导得知杨浩的情况后,决定让他回家看望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他一拖再拖,后来进入峡谷区,河南队和马鞍山队接连出事,杨浩怕别人笑话他在最危险的时候离队,再次拒绝了大家的好意。没想到在尕马洋曲,因为接应密封船而不幸遇难。
马挥在现场说杨浩的遗体如何上岸的、杨尸体资料、水的空镜
马挥:87年7月5号杨浩,我们的兄弟,就是从这里面上的岸,当时是当地的老乡
乘着羊皮筏子在那个峡口处,把他带着他遗体的密封船,给拉到岸上
但是那边的岸,水非常急,解不下来,我们几个人就拉着杨浩的遗体的这只船一直绕绕绕,绕过来,就在这里,把杨浩给抬上来,帮他清洗了,然后我们记得列成一排,对天鸣枪来告别,这个尸体的英灵
解说:杨浩去世后,队友们怕年仅24岁的杨浩妻子陈爱华,无法承受这个打击,一直没敢告诉她真相。
于中元: 我接着她以后,完了以后,您先休息休息,完了一会儿再把杨浩的情况,跟您汇报汇报,给了我一句话 你别瞒我了,他遗体就在那儿呢,当时我们傻了,没办法,就火车上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一个人能承受多大,当时我们真是傻在那儿了,没办法,然后去了医院,到了医院以后,然后说你们出去吧,我们又怕她想不开,趴在外头看
那时候情到深处,女人的那种,不是那种嚎啕大哭,全是饮泣,三点水的那个泣,从内心里边的那种,然后趴在那儿,把杨浩从头吻到脚,我们在外头眼泪比她还厉害,当时她,来以后就说,杨浩没完成的事情,我可以替他完成
解说:在参加完河南队遇难的四个人的追悼会后七天,杨浩的追悼会也在西宁举行。
于忠元:开追悼会,开完了以后排队,火葬炉那个铁车是一个斜坡的轨
进去以后我趴在,火葬炉后边有一个瞭望孔,亲眼看见把他烧掉,烧完了以后我亲自把骨灰,热着拣回来,但是半年之内老觉得他活着,就忘不了
当年入海口资料
解说:1987年9月21日,北京青年黄河漂流队到达黄河入海口,根据杨浩的遗愿,妻子陈爱华亲手将他的骨灰撒入黄河中 。
入海口妻子撒骨灰、采访杨妻(定格结束)
解说:二十年过去了,杨浩的女儿今年已二十岁,妻子陈爱华至今未嫁。
壶口空镜
解说:1987年9 月,黄漂队员们在经历了源头地区的艰苦,峡谷地区的危险和伤心之后,来到了这被称为黄河第一天险的壶口瀑布。壶口位于山西省境内,壶口瀑布高20米,有万里黄河一壶收之称。据说1966年,一名苏联潜水员曾在河上架起一条铁链试图吊在铁链上对瀑布进行考察,结果铁链被狂流冲断,人也坠水身亡。
队员绑船(资料5324)、冲击壶口资料、照片
解说:1987年9月7日,为了慎重起见,北京队决定用新设置的密封船空船试漂,结果浮力8吨,直径2点5米的球型密封船,整整被砸进水里7分04秒才弹出水面,用当时队员的话说,死三次都够了。
1987年9月8日下午一点,壶口两岸到处是观看漂流的人群。
下午2点,北京队张小军开始冲击壶口天险。
当时漂流人张小军回忆自己在密封船中的感觉是这样的:
刚开始浪比较小,只有啪啪的撞击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只听咣的一声,就象霹雳一样,船就开始失重了,紧接着是可以穿破耳膜的巨大的声音,分不清是浪声还是欢呼声。
1987年9月11日中午12点,河南队决定由李朝革和朱磊用敞船冲击壶口瀑布。而切李朝革漂流时还在船上做了一个倒立的姿势,这使得河南队因勇猛而倍受大家的关注。
然而事实上,最早征服壶口的,既不是经验丰富的河南队,也不是条件相对较好的北京队,却是经常被大家戏称为游击队的安徽马鞍山队。
马鞍山队一组照片
解说:这就是当年登上黄河源头地区的马鞍山队,当年他们是民间自发组织,没有经费和赞助,沿途靠与当地人联欢,表演节目,挣点钱一路漂下来的。
黄毅:很多人看着我们跳,有的就给钱,跳了舞再卖卖东西,有的卖围巾,有的卖从西宁买来的东西,卖给藏民
钱海滨;我们要饭了,就是说谁去找藏民沟通,我们大概一起有两三个人,两三个队员说
我去我去,你小我去,就跑到藏民家,大妈给点吃的大妈在这儿能不能借宿一晚,这个经常,其实也蛮开心的,那时候就是思想很单纯,就说怎么把黄河漂完吧
解说;1987年6月11日,马鞍山队冲击龙羊峡时翻船,船上5人全部落水。
空镜
空镜、汤的照片
解说:半个月后,马鞍山队队长汤立波的遗体在下游的贵德县发现,而张建安的遗体至今没有找到。
空镜、发现遗骨、火化、送回老家
解说:2007年7月30日,重走黄漂路的当年队员们,又来到了青海省贵德县的拉西瓦电站。据说当年汤立波的尸体找到后,被匆匆掩埋在了这里,可是一直没有人来看过,更没有人能够记得具体的位置了。
这是北京队队员陈运周在这次重走黄漂路途中写下的日记:
2007年7月30日,从贵南县出来,一路上天空灰蒙蒙,都没有人拍照留念,路上坑很多,车速四十迈以下。
下午至贵德县,联系了民政局工作人员指认马鞍山队员汤立波当年遇难后埋葬处。
领到拉西瓦电站生活区指认一处土包说:只有此墓是无主幕。下午三点,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起出遗骨并确认。
解说:通过这条写有马钢14的工装裤,大家确认这就是汤立波的遗骨。
队员们将汤立波的遗骨在当地火葬场进行了火化,并将骨灰带回了他的老家。
队员们来到黄河入海口、一组黄河镜头
解说:2007年8月5 日,重走黄漂路的队员们到达了黄河入海口,他们在从源头带下来的一条哈达上写上了逝去的七位队友的名字,并将这条哈达送入黄河。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黄河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许多地方修起了水电站,高峡也已出平湖。
然而,无论怎样,二十年前的那段黄漂经历,都深深的刻在了当年队员和他们亲人的心中,也永远的印在了黄河的记忆中。
字幕:在黄漂中共有七人遇难;
雷建生,河南洛阳人,1987年6月19日 在拉家峡遇难
郎保洛,河南洛阳人,1987年6月19日 在拉家峡遇难
张宁生,河南洛阳人,1987年6月19日 在拉家峡遇难
朱红军,河南洛阳人,1987年6月19日 在拉家峡遇难
杨浩, 北京人, 1987年7月 5日 在野狐峡遇难
汤立波,安徽马鞍山人,1987年6月11日 在龙羊峡遇难,半个月后遗体才被发现
张建安,安徽马鞍山人,1987年6月11日 在龙羊峡遇难,遗体至今未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