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世纪周刊 > 新世纪周刊最新

70后作家靠边站?

  70后作家靠边站?

  ■本刊记者/王巧玲

  近来,在70后作家李师江的作品研讨会上,评论界认为70后作家“文学市场两不讨好”,“处境极其艰难”,“最尴尬”,“未老先衰”,这让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70后作家群。

  世纪之交时,中国文坛出现被称为“美女作家”的群体,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这是70后作家在中国文坛上的首次亮相。但在短暂的热潮之后,美女作家们走向沉寂,与此同时,80后作家在市场上迅速崛起,风头更旺。此后多年,70后作家很少出现在传媒视野和畅销市场之中,走向边缘与冷清,与80后作家的热闹喧嚣形成鲜明对比。

  “70后文学成就比不上60后,市场比不上80后”,评论界对这一代作家普遍表现出失望与担忧。面对不被主流认可的尴尬,接受采访的70后作家并没有忧心忡忡,而表现出相当的坦然与自信。

  在中国当代文坛中,70后作家将占据怎样的位置?在文学史上,他们是否是尴尬一代?作家们期待抛开群体的含混,以个体形象独立于文坛之中,而评论界也同样期待着这一代作家中有人能异军突起,独领风骚。他们可以吗?

  70后作家,

  这个说法就挺愚蠢的

  ■本刊记者/王巧玲

  李师江、冯唐,70后作家的中坚分子,对所谓70后作家“未老先衰”的论调进行了驳斥

  “美女作家”事件之后,70后作家走向分化,李师江和冯唐是其中坚持文学创作的个体。对于市场,他们都表现出一种满足,“我的书能卖3、5万是正常的,对畅销没有奢望”,“10万册就够了,有100万销量我也不会觉得光荣”。对于自身作品的文学品质,他们表现出强烈的自信,面对外界的质疑,他们有自己的理由反驳。

  十年一划分没多大意义

  人们喜欢把你们这一代的作家和80后作家做比较,认为70后作家的影响力以及文学市场都比不上80后,这会让你怅然若失吗?

  李师江:没有,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就市场来说,不管是70后80后,每代人总会出现一两个比较畅销的作家,70后有安妮宝贝、慕容雪村,80后貌似有不少,实际上也就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的书卖得还可以,其他也不行。从文学的角度来说,80后还没有真正的作品出来,他们的作品是伺候18岁以下孩子的,没有真正成熟的作品,相当于儿童文学时尚化。韩寒的《光荣日》写得比郭敬明还差,还没有达到及格线。而70后现在能写出更包容性的作品,我的新作品就比以前更具包容性。我的书首印3万,从纯文学来说,我觉得已经挺不错,跟郭敬明们是没什么可比性的。

  冯唐:写作是很个人性的东西,十年一划分没多大意义,又不是卖菜,十年能出一个人就足够了。图谁卖的好,安妮宝贝的书卖得不差啊,图写书赚钱,卫慧可能比他们赚得还多。不能从媒体覆盖度来定实际的销量、收益或者文学成就。再说世俗成绩不能代表文学成就。我有时候站在西单图书城往那一看,心想可不能让这些人变成我的读者。我也不想特小众,10万册就够了。有100万销量我也不会觉得光荣,坦率讲,我会觉得心理别扭的。

  你认为70后的影响力比不上80后吗?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师江:从制造娱乐的角度来讲,80后的影响力肯定较大的,郭敬明进作协也能成新闻。从作品的影响力来看,大家如果想看稍微厚重点、成熟点的作品,那肯定是会选我的《福寿春》,而不是《光荣日》或《悲伤逆流成河》。

  你怎么评价70后在文化上的影响力?

  李师江:从2000年到现在,中国最有力量的一次文化行动,就是下半身,这是由70后提出来的,但下半身或身体写作却被误解和丑化了。70后做的一些事情,还没有被主流认可,但已经潜移默化了很多人。

  冯唐:说这个问题可能有点早。对于60后,文学是一种理想,也是获利或成名的捷径,比如余华,发个中篇,就能从浙江小城镇到北京了,这种事情对70后来说是不存在的。但70后是真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60后被文革耽误了,对世界的见识、外语水平也比不上70后。 等70后有积累后,可能会写出更好的作品,就算是1970年出生的,也才37岁,那时候亨利·米勒还没开始写呢。

  70后作家有成熟的作品吗?

  李师江:70后因为分化得比较厉害,有的不写了,有的进入体制,写比较官方的东西,当然也有一部分坚持个体写作的,像魏微、冯唐和我。能不能出大作品,现在还是个观望时期,应该会有。

  有一种说法是,70后作家面临生死劫,你怎么看?

  李师江:这是危言耸听,没什么生死劫的,写作是个人的事情,并不是说,我老是有新闻,就写得很滋润。韩寒、郭敬明他们每天都有新闻,并不代表他们就能写好东西出来。而且70后作家很多不是靠写书活着的,比如说我,版税是能带给我一定收入,但是我不靠这个生活。你说书卖得比人家差点就生死劫了,那也太夸张了。

  市场的问题是困扰你的问题吗?

  李师江:不是,我对市场比较理性,我知道写什么题材读者会看,要写畅销书也是可以策划的,但我不想写。我的作品能销售到3万、5万,是正常的状态,也不能指望人们能静下心来读你的作品。

  冯唐:不是,首先我做俗事挣的钱足够了。另外,现在我的书10万册是有保证的,收益也不错。

  你认为真正困扰你们这一代作家的问题是什么?

  李师江:70后作家关于身体解放的作品出来时被打压了,像卫慧、棉棉的作品。一棒子打下去,使得当时其他70后作家出书也受到影响。在创作上,对70后来说还是一个文学资源的问题,我们经历的时代是相对平和的时代。在写作资源相对匮乏的时代,就需要作家具有更强的洞察力,更多的包容心。

  冯唐:困扰我的是两方面,一个是时间,我平时太忙,没多少时间写,也没有太多时间沉淀。另外,我感觉生活无限沸腾,对生活的接触,理解,还是不够。从这面来说,60后、70后、80后的作品都是苍白的。我们这一代人可能多多少少都会碰到这两个问题。

  文学是“老流氓”的事业

  为什么70后作家群不讨好,没有形成强劲的势头呢?

  李师江: 70后在市场上最强劲的时候应该是90年代中后期,卫慧、棉棉的时候。本来这个时候应该是最好的时机,但被打压了。

  冯唐:我想这跟这个倒霉时代有关系。文学是“老流氓”的事业,不需要讨好,它是时代的良心。而这个时代期望的不是作家,而是明星。在写作上,我不会去想这个事情,我想的是如何经历,如何理解,如何表达。这不是打群架,做群众运动,作家在这个时代也就起点星星的作用,你白天黑夜的都弄出个太阳干什么?

  你怎么看70后作家,和60后、80后作家比较,你们这代人身上有什么自己的特点?

  李师江:很难比,每个时代不一样,写作资源不一样。60后作家趋向传统,喜欢通过传奇的故事来表现人性,而70后更关注自身解放的问题。而80后根本就不存在解放的问题,就走市场,就是把自己的小忧伤小欢乐写出来。

  有评论家认为你们这一代作家未老先衰,失去活力,你认为是这样吗?你怎么评价自己现阶段的创作状态?

  李师江:现在是我最成熟的时候,以前的作品比较关注自己,现在能把握更大的生活,写作境界也提高了,包容性更强。现在是我能控制艺术世界,能创造艺术世界的时候。

  冯唐:我差不多是两年一个长篇,我觉得够用了,出很多垃圾有什么用?之前的作品有半自传色彩,现正在转型,写我观察到的现实。我欣赏的是可以一直写的作家,像亨利·米勒、冯内古特等,这也是我想达到的状态。

  对作协不感兴趣

  80后作家张悦然、郭敬明等纷纷加入作协,这似乎标示着他们已获得官方和主流的认可,而作为比他们年长的70后作家在这方面似乎又落在其后,对此有何感受?

  李师江:从我个人来说,我对作协不感兴趣,也不了解作协是干吗的,创作是很个人的东西。当然也有70后作家加入作协的,人各有志,我也不认为加入作协有什么不好,也没看出有什么好的。

  冯唐:70后单纯靠写作为生的人很少。我不把自己当主流来混,这跟人生观有关系,我喜欢在边缘,不喜欢太热闹,太主流了。

  评论家们认为,70后作家很尴尬,文学市场两头不讨好,也不被认可,你认为自己的处境尴尬吗?

  李师江:从市场来说,70后大部分作家是这样的,80后大部分作家也是这样的,除了韩寒、郭敬明几个人的书卖得好外,其他人也卖得不好。我不能成为畅销书作家,这没什么可尴尬的,我的书卖3万、5万,很正常,也很满足。我对畅销没有奢望,也就没有失望。我非常清楚自己的作品,知道自己的弱点和优点,也非常自信。我不认为评论家对我关注不关注能怎样,评论家也有误差,中国真正有在阅读的评论家就一两个。为什么要被谁认可?他们认不认可对我来说不怎么重要。

  冯唐:我不觉得尴尬,我写出来的东西,我认为挺好的人看了都说好,写作中我也开心了。我像个小手艺人,自己慢慢抠拾。至于文学史的地位,也不是他们说了算。我自己有信心。

  你认为社会对70后是否有不公平的地方,你有生不逢时的落寞感吗?

  李师江:生在什么时代是天然的,我根本不可能有生不逢时的感觉,因为我根本不羡慕60后或80后。现在很多媒体、评论家,包括作家自己都用市侩的眼光来看问题,整个文学环境很不好,很少从文本本身来评判,而从市场的角度去评判。

  冯唐:这个时代是什么东西都要炒,不变味儿了,大家都闻不到。一定要口味最重的大家才觉得好吃,一定是满大街都是的大家才觉得是好东西。当然你可以有很多种选择,你可以选择炒,也可以选择不炒。

  外界大多认为70后作家的创作是没有什么分量的。你怎么评价自己和周围其他70后作家的创作?

  李师江:现在有分量的作品确实太少,岂止70后没分量,先锋小说家那一代也都没有分量,像格非,没一部作品有分量的,余华、莫言作品也没有多少生活质地。我觉得70后作家还是有可能写出有分量的作品的,现在才30来岁,还是有希望的。

  冯唐:说我没分量的,可能都没看过我的作品。一些做评论的,书也不读,已经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我觉得他们能读懂我的作品就不错了。

  前不久,有个媒体搞了个作家实力排行榜,没有70后作家。

  李师江:70、80后作品的积淀还不够,人家先锋作家写了多少部作品,我们才写了多少作品,厚度还是不够的。

  冯唐:这些评论家太老了。他们选的肯定是他们还有冲劲、干劲,有职业道德时看过的东西,新人的作品,他们真的读过吗?

  你认为70后作家的优势在哪里?这个群体会后发制人吗?

  李师江:我们在这个阶段对社会知觉没有老化,对当下的生活没有疲倦,相对比80后有更多的生活阅历,有自觉的作家对生活的把握会相对宏观。群体是没有意义的,坚持写小说的也就几个人,在这些个体里将来可能会冒出好作品,看个人造化吧。

  冯唐:不会是整体现象,是个体现象,将来有两三个能出来就已经很开心了,在这十年里就差不多能看见了。

  “未老先衰”与“果园定律”

  ■本刊记者/王巧玲

  “未老先衰”、“果园定律”,评论家张柠、朱大可对70后作家做出如此的界定

  文学评论家张柠关于70后作家“未老先衰”的言论引发争议,在采访中他点明了自己的本意:“‘衰老’实际上是个噱头,我是要提醒他们不能衰老”。 他认为这一代作家“犹豫不决,怀疑,处于分裂状态,有包袱,是一批游走者”。而另一位评论家朱大可则认为70后的弱势是“果园定律”的翻版,他们“跟时代发生了两次错位”,风头被抢。

  提醒他们不能衰老

  评论界普遍认为70后作家是文学、市场两不讨好,你怎么评价70后作家的创作力和作品的文学性?

  朱大可:我对这种断代法感到很困惑。“70后”根本就不是一个合适的分类标准,所以必然会出现尴尬的局面。所有的问题都是由“70后”这个名词造成的。对此我无话可说。有人称这一代为“中生代”,由此跟更年轻的晚生代或新生代加以区别,这个提法,也许比较合适。

  张柠:文学性是个动态的概念,它既和永恒的价值相关,也和时代变化相关。不同时代的作家必须关心不同时代的问题,把自身所处时代独特地呈出来。所以无法简单地比较70后、80后、60后谁的文学性高。我要特别强调的是,60后、70后、80后这些概念不是我提出来的,我并不认可这种提法,我不过是接着你们的问题说下去而已。

  70后作家现在也不过30来岁,你为什么说他们衰老呢?

  张柠:“衰老”实际上是个噱头,我是要提醒他们不能衰老,要保持积极的状态,和这个时代发生关系和对话,不要用隐士的方式来对待这样一个狂欢的时代。当所有人都疯掉了,隐士是没有用的,反倒是医生有用。我不是要用这样一句话来否定70后作家,而是对他们有期待。

  70后作家魏微在这几年也接连获得人民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应该说70后作家也不是没有获得文学圈的肯定,但这往往被忽视。你认为70后作家的价值是否有被忽视的现象?

  朱大可:这类官方奖在我看来并没有太多价值,在那里受奖,并不能向文学圈证明其文学实力。当然,这只是一般而论。对于魏微我毫无发言权,因为我没有读过她的作品。我离开文学已经很久了。

  从市场来看,也有像安妮宝贝这样的70后畅销作家,她的书卖得不比韩寒、郭敬明差。看来,70后也是可以占据市场份额的,也并非不讨好。对此,你怎么看?

  朱大可:我没有专门研究长篇小说,对文学市场的现状也不甚了解。安妮宝贝的小说我没有读过。如果她叫安妮,我也许会去读一下,但叫了宝贝,我就不想读了。

  张柠:安妮宝贝是另外一种路子,她的作品和这个时代精神有一种疏离关系。她的写作一开始就是“读物”的思路。我也不排斥安妮宝贝的路子,但是她的作品离我对文学的判断标准有距离。如果说卫慧市场走得好,那就和安妮宝贝是一拨的,但是没有走下去,只剩下孤零零一个安妮宝贝,就不能说70后在市场也成功了,总体来说70后在市场上比不上80后。80后一开始就是走市场,70后还是走正规的文学路子出来的,骨子里还是传统文学思路。

  文坛是果园定律的翻版

  为什么70后作家群没能形成强劲的势头?他们的问题在哪里?

  朱大可:你知道“果园定律”吗?都说果树结果,分大年和小年。要是前一茬果子大丰收,那后一茬的收成就会少许多。文坛,就是果园定律的翻版。

  张柠:读者是靠塑造出来的,现在有电影有网络,有那么多东西可消费,读者读什么,完全是塑造出来的。媒体塑造什么呢?塑造面目清晰的东西,80后是个概念,可以炒,那70后这儿概念形成了吗?它会琢磨这个事,要有个说法——为文学本身提供了什么?或者为市场提供了什么?当媒体和出版商找不到说法时,就放弃了,媒体、出版商是势利的。

  和60后、80后作家比较,70后作家身上有什么特性?

  朱大可:我不知道。

  张柠:犹豫不决,怀疑,处于分裂状态,他们有包袱,但是这个包袱不是与之血脉相连的东西。60后一代是进入传统体制的;80后是明星文化的一部分,是市场体制的一部分。从整体来说,70后作家,既没有进入“单位体制”,又没有进入“市场体制”,不构成明星文化的一部分。他们是一批“游走者”,就像进城农民的子弟一样,既不在“乡村”,也不在“城里”。

  评论界往往认为70后作家是尴尬的一代,这种尴尬是怎么产生的?

  朱大可:中生代跟时代发生了两次错位。第一次它没赶上当年文学繁华的年代,那年代的风头,被文革后的“初生代”抢了;第二次,它失去了市场繁荣时代的主导地位,那个风头,又被新生代抢了。

  张柠:70后作家确实处在比较尴尬的过渡期。90年代后期,市场转型成为比较普遍的社会思潮时,他们开始创作。90年代后从西方进来的大量物质,具有非常大的瓦解力,消解了传统五四知识分子提供的精神资源,比如表达方式审美趣味等,作家必须探索新东西,在非常短暂的探索中,也出来一些人,但这种新探索又很快被新世纪的互联网的兴起和80后的商业写作的迅速崛起所冲击。70后是有包袱的,他们在大学接受的精英教育,使他们在精神深处认为,文学的、审美的意义要大于商品和物质的意义。

  另外,文学是农业文明的产物,20世纪的电影、电视、网络是试图取代印刷文本的现代传播媒介,瓜分掉了大量的读者和接受者。这也是时代本身所导致的结果,70后的遭遇不是他们的能力有问题,而是尴尬的时代处境。

  识别作家的标识是作品

  评论界是否对70后有所忽视?他们总是把目光投向那些老作家或更年轻的80后。70后是否有被人为地遗忘?

  朱大可:如果真有成群结队的好作家和好作品,想忽略都难。

  张柠:不是评论界忽视他们,而是出版界忽视他们。评论界对80后基本上肯定的是很少。衡量作品是否有市场,能不能卖,专家不是我们,而是出版社、出版商。当年卫慧、棉棉的评论也很多啊,掀起了高潮。60后的作家,比如余华、格非、苏童、李洱、韩东,他们40多岁,处于创作鼎盛期,50年代出生的作家也还在写,他们都比70年代成熟,对他们的关注自然会更多一些。关键是你提供给我们什么无法忽略的文本。

  在前不久有关媒体制作的作家实力排行榜中,你没有推举任何一位70后作家,为什么呢?

  朱大可:那可能是偶然的。我没有在意那些作家属于哪个年代。识别作家的标记最好是他的作品,而不是他所属的年代。

  你认为70后作家身上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优势吗?

  朱大可:我也不知道。

  张柠: 优势是文学启蒙比较彻底,受到比较好的教育,对历史有感知能力,对文学自身的传统有感知能力,对流行文化也了解,有比较完备的文学线索,他们要真正搞起文学来是超过80后的,整体才能肯定是超过80后的。

  和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作家相比,文学资源的匮乏是否不利于70后作家的写作?

  张柠:他们的经验资源和50、60年代比,确实相对匮乏。但是我觉得这不是太大的理由。这要看对生命本身的体验是否敏感,是否执著和坚定。不管你是70年代、60年代,都面临人类本身的困惑,比如对死亡的恐惧、不朽和永生的梦想、人与人之间地狱似的关系等。对心灵来说,没有平静和完整的时代,都是破碎的。文学不是和社会学、经济学吻合的东西,是要打破庸常的世俗生活的习以为常的边界,任何时代都能出好作品。

  文学繁华的时代已经流逝

  80后作家像被催熟的一代,而70后作家是否会大器晚成,后发制人呢?

  朱大可:个别有可能,整体上基本没指望。这不是因为才能,而是因为文学繁华的时代已经流逝,最好的文学读者都已经离开文学现场。文学的处境,就像一个顾影自怜的弃妇。

  张柠:也有可能,他们里边可能有人经过积淀和反思,能创作一些好的作品,但肯定是异军突起,非常独特的东西,决不可能是玩《红楼梦》,玩废名。文学史的构成就是一个个非常独特的作家构成的,精英文化强调的是非常独特的个人性。

  你认为他们如何才能摆脱困境?需要更好的社会机遇,还是其他?

  朱大可:我认为文学发展的最好年头是80年代。在90年代就已经在靠为电影打工苟活了。如今文学只能投奔市场。它的尊严和独立价值,早已经荡然无存。对于任何作家来说,文学的繁华岁月都已逝去。除非时光倒流。

  张柠:开药方是不行的。

  在国外,70后作家的情况是怎样的,他们也是尴尬的、不讨好的一代吗?

  朱大可:法国的情况可能好些,出现了一批有才华的中生代作家。法国读者的素养也显著高于中国,这会大大推迟文学衰退的区域时间。但我还是认为,文学的世界性衰退,是一个无可避免的事实。我跟所有的文学爱好者一样,对此充满感伤。

  张柠:那不是,我们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是发生在90年代,所以70后出现这种尴尬。欧洲的转型早,西方从18世纪启蒙运动之后就出现了市民文学。虽然电影、电视打击了文学,但它也还在发展,虽然比较边缘,不过社会比较健全,边缘也有它发展的机制。西方作家心态要平静一点。

(责任编辑:王伟)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李师江 | 郭敬明 | 韩寒 | 王巧玲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