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见习记者 姜枫炎
新闻背景
2006年9月,林德集团和BOC集团的合并,使现林德集团成为在全球工业气体领域里排名第一的领军企业。拥有125年历史的德国林德集团作为领先的气体和工程集团,分公司遍及全球70多个国家,年销售额大约为120亿欧元,在中国已开展了近20年的气体生产与销售业务,是第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工业气体公司。整合后的林德集团在上海浦东新区、天津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多个国家级开发区拥有工业气体配套项目,与中石化、太原钢铁等一批大型国有企业成立了合资公司,把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投资领域。
林德气体(天津)有限公司的前身是BOC气体(天津)有限公司,于1998年4月在天津开发区建厂投产,占地两万平方米,投资总额2900万美元,主要业务是为客户提供各种工业气体及相关的配套服务,其生产现场分布在天津、北京、河南、山东等地。随着林德集团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投资,位于环渤海区域内的天津滨海新区将成为林德集团下一步的发展重心。
柯安平2006年1月加入林德气体,担任林德气体中国区总裁兼林德气体(厦门)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一职。2006年至今出任合并后的林德气体中国区域业务总经理。
新林德
强强联手 优势明显
《经济周刊》:2006年,国际性工业气体公司——林德和BOC的合并,改变了国际工业气体竞争格局。强强联手后,对新林德今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利好的影响?
柯安平:林德和BOC的合并不是一个简单、机械的任务,因为两个公司的运行模式完全不同,企业文化也有差异。但我们今天可以说,经过一年之后,回过头来看,我们的整合是非常成功的。我们在新的公司里面把原来BOC和林德各自的优点、强项结合在一起,发挥资源和优势互补的效果。两公司原来的业务仅在少数几个国家有重叠,合并后并不冲突。更重要的是,BOC在高速成长的亚洲市场的业务优势成为新林德集团全球化发展战略中的强势竞争力。两公司合并带来的协力优势将使公司到2009年的时候,年度成本节约大约2.50亿欧元。
所以,我很自信地说,今天的林德比以前的BOC和林德都要强大,具有强大的规模效应和广泛的业务基础,在全球各地区尤其是业务增长迅速的亚洲地区竞争力明显增强。
《经济周刊》: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您认为工业气体行业的特点是什么?新林德如何在行业竞争中保持领先?
柯安平:工业气体行业的服务并不是简单的销售气体,而是提供“解决方案”,很多情况下工业气体提供商是在需求者附近建立自己的气体装置,从而和企业达成一个长期而高效的合作关系。
在行业竞争中,林德不仅是工业气体的制造者,还是气体应用技术的领头人。设在慕尼黑的林德气体研究发展中心拥有250多位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研究气体应用技术以满足用户的特殊要求。林德的应用专家研究小组研制的气体和硬件设备能帮助用户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并降低成本。
《经济周刊》:据了解,现在工业气体行业竞争激烈,新林德有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柯安平:我们的二氧化碳业务是林德独具特色的竞争力,也是我们的强项。目前,中国电子行业的成长非常快,需要用到很多工业气体,例如电子气体,这是非常特殊也是非常专业化的产品,林德是唯一一个在中国建厂生产电子气体的国际气体公司。
《经济周刊》:请问合并后的新林德对企业发展有怎样的规划?
柯安平:我们下一个5年和10年的计划都将秉承“行业永远保持领先”的理念。由于中国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冶金工业等行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出现了巨大的气体需求市场,因此,我们依然会有相当好的增长,可以说,林德气体在中国要迈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将要进入收获的季节。
滨海十年
铺就快速发展之路
《经济周刊》:企业在进入中国之初选址天津开发区并将其作为北方区总部,您认为开发区有怎样的吸引力?
柯安平:我认为,落户天津开发区的最直接的动因是着眼于天津开发区的工业发展潜力,当然,天津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完善的投资环境以及招商政策,也迎合了公司当时的投资初衷。
《经济周刊》:林德气体(天津)有限公司在天津开发区的十年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柯安平:其实,林德气体(天津)有限公司早在1992年,就已经涉足天津的工业气体服务行业。作为当时BOC的成员,与华北氧气厂建立了合资企业,1998年购买了合作伙伴的股权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独资企业。之后得益于天津开发区的发展和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增资扩容,扩大了生产规模和业务范围,产品的种类也在不断地增加,扩展到食品、医疗等多个用气领域内。2006年,伴随着林德与BOC的合并,成为新林德大家庭的成员。
《经济周刊》:您刚才提到了林德气体(天津)有限公司的发展是和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分不开的。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给现在的林德气体(天津)有限公司带来了怎样的发展机遇?
柯安平:几年间,我多次来天津,见证了滨海新区的飞速发展。这种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城市面貌和开发区面貌上,让我体会最深的是人才的变化。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专业。同时,我们也感觉滨海新区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很清晰的路线图,对于以后的发展有很明确的目标。
现在看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使天津近年来工业和电子行业发展迅猛,给天津以及周边地区注入了强劲的发展活力。我们作为工业“服务行业”,其特殊的气体产品和供应模式,使公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要依赖于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而天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企业加入,这就意味着我们会有更多的客户。现在,很多熟悉林德供气模式的跨国企业已经进入了天津,为我们开拓市场业务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
《经济周刊》:对于滨海新区的战略布局,林德下一步有怎样的规划和部署?
柯安平:为能加快对滨海的业务投资,当前林德集团正在对该区域进行全面、深入的市场开发工作,其中一些大的工业项目正在谈判之中。接下来,林德还要继续与政府部门和客户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借助我们领先的技术和服务优势,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我们会将气体业务做得更广更深,成为气体行业的领导者。我们相信,在天津开发区,依托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资源优势,林德会踏上一条快速发展之路。
服务高端客户
做优质工业气体供应商
《经济周刊》:目前,林德气体(天津)公司在天津的业务重点是什么?主要的客户有哪些?
柯安平:我们在天津的发展重点是气体管道和现场供气业务,总计几十公里长的管道贯穿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我们将根据园区内企业用气需求情况投资建设、运行世界先进水平的气体生产装置,通过铺设工业气体管网等方式向区内企业供应管道气体,并提供相关的气体工程和应用技术服务。
林德不是一个为所有用气客户提供服务的公司,而是一个专注于为高质量公司提供气体服务的公司,做优质、高端工业气体供应商。通用半导体、摩托罗拉、三星、三洋、西迪斯、SEW、劳特、雀巢、长威、电装等都是我们的客户。
《经济周刊》:据了解,工业气体行业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在稳定性、安全性方面要求很高,作为一个优质的工业气体供应商,林德在这方面有怎样的具体措施?
柯安平:我们有完善的管理、控制体系来保证生产过程和产品供应的安全、稳定。在应用技术上,我们拥有精确可靠的在线质量控制系统、自动的管网压力维持系统和完备的液氮备用系统。
而且我们还把“安全第一”这一理念写入了企业文化中。讲到企业文化,林德有一个信条——SHEQ,即安全、健康、环保、质量。在企业文化中强调“安全”,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规范员工的行为,因为“安全”从根本上说还是人的行为问题。
《经济周刊》:您刚才提到了企业文化,林德的很多员工都是中国人,在林德的企业文化中,本土化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柯安平:我们在本地确实很容易找到合适的员工,特别是技术人员。他们勤奋好学,表现令人满意。林德的企业文化,必须与本土文化融合。例如,我们在洽谈、谈判等活动中,就要按照中国人的方式,这种文化沟通,也保证了我们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