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不会长黄金”,“手机上亲友的电话应该直接写姓名,不要随便将手机、银行储蓄卡等借给陌生人使用”。近日,针对大学生屡屡被骗的现象,该学校下发了一则关于对学生进一步加强防诈骗教育的紧急通知,一堂以防诈骗为主题的“安全课”在青岛科技大学各学院陆续开课。
(据《齐鲁晚报》)
从一些诈骗案例来看,其实,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并不十分高明,稍有防骗意识,便可轻易识破。据《重庆商报》报道,今年9月3日,在重庆市菜园坝火车站,从贵州到重庆来念书的新生马勇,被一名男子以冒充学校派来接待新生的老师,办理入学手续为名,将银行卡和密码骗走,损失达9000元。其实,几乎每年都有学生被老套的骗术欺骗:学生银行卡被陌生人“借用”导致钱卡双失。像这些低劣的诈骗伎俩,只要学生受过一些早期防骗教育的话,我想诈骗分子就会难以得逞。
其实,高校如果真的为大学生安全着想的话,完全可以在大学生报道之前对准大学生们进行必要的温馨提示。众所周知,近年来,各类大学在下发录取通知书时,为学生考虑得可谓细致周到:银行卡、存款折、手机卡(甚至还有手机)……一应俱全,却很少发现《新生须知》、《安全手册》等方面的信息资料。高校重物质准备而轻思想教育的现状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大学生防骗意识的缺失,也不能完全归罪于高等教育之不足。事实上,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仍普遍存在重知轻能、重智轻德的现象,对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广大中小学生来讲,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可谓少之又少,社会实践经验和甄别事非的能力严重不足,更不要谈防范意识和防骗能力了。所以,如果说对大学生的防骗教育宜早不宜迟的话,我想从中小学教育就应该着手实施了。
笔者以为,对大学生的防骗教育,应该纳入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之中,应该贯穿于安全教育的始终。急补“防骗课”只是短期效应,唯有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和思品教育,克服“一夜暴富”、爱慕虚荣的心理,不断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做到防治结合,才是治本之良策。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