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眼中的记者和记者眼中的记者
记者吴晶晶、周婷玉、陈菲
新华网北京11月7日电 一年中有许多节日,每个节日都会有记者的参与和报道。他们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了解世界的需求,而尽可能多地为人们提供信息。
敏锐、敬业、刚正——非记者心中的记者
有的人可能从来没和记者打过交道,可几乎所有的人又都和记者相关。这些人是如何看待身边和新闻背后的记者呢?
——在北京交大读研究生的耿梅芳对记者的认知很理想化,她觉得做记者的都有较完备的知识体系,“不一定是一个专才,但必须是一个通才”。“记者观察力挺敏锐的,总能抓住老百姓关注、关心的问题予以报道。而且大多数记者都很有正义感,总能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替百姓说话。”
——在金融机构工作的薛菲菲则有不同的看法,她在工作当中有深刻体会,“我觉得记者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样在报道上才能避免断章取义、不全面。应该选准报道的行业,多做一些有深度的报道。”
——李现曾在中央机关工作,他的妻子就是记者。“记者工作挺辛苦的,尤其女记者,在工作上不肯落人后,在家里经常还要操心家务。在外面跑来跑去挺担心她的安全和健康的。”
——焦德贵在北京铁路局机关党委工作,在他眼里做记者很光荣,也很崇高,而且曾经向往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名记者。他诚恳地说:“现在,一些敢于直言的记者为人们称道。但也有一些记者为了自身利益搞‘有偿新闻’。所以,作为记者必须严格自律,维护形象。”
崇高、责任、危险——准记者心中的记者
“我要努力成为一个热爱职业、值得人们敬佩的记者。”“我一定要做一个敢于说出真相的记者。”“我特别想把手中的笔当作针灸的针,扎到社会痛处并引起人们的注意。”
当记者向一些新闻专业大学生问道:你们心中的记者是什么样的?这些年轻的准记者坚定地说出了自己的理想。他们选择新闻这个专业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他们对记者的理解却在一个频率上振动:崇高、责任、危险。
记者是个崇高、受人尊重的职业,这是所有被访者最先想到的。他们的选择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记者光环的影响。但是当论起认为崇高、神圣的原因时,他们都习惯以“小时候”“刚开始”“以前”等句式开头。记者好奇地追问,“那现在呢?”现在的他们少了儿时的英雄情结,多的是承担社会责任的角色准备。
——中国人民大学2002级学生陆亨认为记者的责任是报道“应知”而不是“欲知”,不能迎合人们的兴趣,而是要报道人们应该知晓的事物。
——“把最真实的告诉大家是记者的职责,但是把所有的真实都报出来就是尽职尽责了吗?我认为不尽然,报道真善美应该是记者更主要的社会责任。当看到少年儿童清澈单纯的目光时,谁能忍心把砍头的真相向他们展示呢!”中央财经大学2003级学生蔡靓告诉记者,读了新闻专业以后,她不再激动地以为,记者只有揭露黑暗面才是主持正义。对记者的社会责任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半只脚踏入新闻行业的他们,对记者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有了客观的评价。他们知道记者的艰辛和苦闷,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理想,而是做好了面对现实的充分准备更坚定地向前走。
——“当记者很累、很辛苦、风险很高。但是相对记者的责任,这些都无所谓。”中国人民大学的陆亨说。而中央财经大学2003级学生贾春晖对记者说:“发生任何重大事件后,都能看到记者的身影。记者很危险,但是冲向最危险的地方正是记者的责任。”
辛苦、责任、坚持——记者心中的记者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记者自己最有发言权。让我们听一听这个节日的主人都是怎样看待这个他们为之奋斗的职业吧。
——“做一个记者,每当遇到闪光的新闻、有可以做的事情会感到很兴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王锐的话也许代表了很多记者的心声,“但是当一件事成为你的饭碗的时候,它的含义就会发生很多变化。贴近实际多了,感到更多的是做记者很难、很辛苦。”
——一年半的记者经历让扬子晚报年轻的记者王睿从最初的激情澎湃变得脚踏实地。“轰轰烈烈的毕竟是少数,能帮老百姓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是记者该做的。一个好记者,最重要的是对工作的责任心。”
——中央电视台栏目主编陈锋则对记者这个群体有着理性的认识:“记者这个群体还没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也许这个职业受大家关注的时间还比较短,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形象。有的人是和决策者和管理者接触得比较多一些,有些人和下层百姓接触得比较多一些。”
——安徽电视台栏目制片人叶成群认为真正的记者精神应该是:客观公正,真实地记录了,还要真实地反映,说出真相,发出老百姓的声音;勇敢,不怕牺牲,还要坚韧,坚守职业操守。“一时的勇敢诚然可贵,坚持下去更为难得。”
……
虽然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着这样那样的抱怨,虽然在辛苦了一天稿子还被“枪毙”时想过放弃,但每一个记者都会在有新闻发生的时候,继续上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