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11月7日,襄汾县赵雄村村民正在整理辣椒,准备出售。
张旦摄
11月7日,垣曲县新城镇左家湾村农民薛金贵夫妇在收获红萝卜。该村鼓励村民们种植大棚菜和露地菜100余亩,年增收30多万元。
崔松良摄
农民专家 杨胜泉捧出“巨彩红”甜石榴 本报讯 (记者 王恩瑞 白续宏通讯员李文选)果皮鲜红,粒大籽小,肉厚味甜,在运城市第七届农展会上,临猗县庙上乡水头村51岁的“农民专家”杨胜泉精心选育出的石榴“新星”——“巨彩红”受到了众人青睐。临猗县栽培石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曾为明朝宫廷贡品的水晶石榴更是山西的名土特产。
但比起其它石榴品种,特大甜石榴“巨彩红”,平均单果重750克,最大果重1250克以上,8月下旬果面全红即可上市。自1999年引种以来,杨胜泉多次对该品种进行研究和详细观察,并成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培育了特色示范园基地,推广面积达2000余亩。2003年他又从中国农科院引进了石榴套袋无公害栽培、冬前浇水防冻害等高新技术,达到了全省领先水平。
品牌战略 太谷商标品牌引领农副产品闯市场 本报讯太谷兴谷枣业有限公司是以生产壶瓶枣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今年9月,在北京太谷红枣暨优势农产品展示会上,“兴谷”牌壶瓶枣被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一眼“相中”,一举签订了523.7万元的红枣购销合同。为引导农副产品生产企业走品牌兴农、商标兴企之路,太谷工商局一方面采取政策引导,加强涉农商标培育;另一方面加强品牌宣传,如白中斗的烧鸡注册了“父子”牌、通宝醋业公司注册了“隆坊宝”牌食用醋等。据统计,目前太谷县已拥有注册商标320件,农副产品注册商标达89件,占到注册商标总数的28%,其中农副产品商标有6件被评为晋中市知名商标,7件被评为山西省著名商标。
(范松荣 员新爱 焦俊)
生态农业 临汾推广秸秆增效技术 本报讯 (记者 乔明亮通讯员景国平)临汾市大力推广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使过去经常被当作废物而付之一炬的农作物秸秆,成为增加土地肥力、增进农民收入的一个上好原料。目前,已实施此项技术的土地面积达200多万亩,年产量提高11%至15%,每亩地节本增效150元。
临汾农机部门从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建设生态农业的高度出发,围绕机械化秸秆还田,深入持久地开展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促进农业节能增效。该市实行的小麦秸秆还田技术,将小麦秸秆进行机械化割茬、捡拾、压扁、打捆,作为饲料加工,并推行秸秆“固体化”加工模式。在平川县采用了秸秆粉碎与旋耕播种或条带免耕播种相结合的技术,在山区县采用了秸秆粉碎覆盖和少耕、免耕播种相结合的技术。大力推广玉米机收、玉米秸秆直立粉碎、小麦播种一体化作业技术,既有效地利用了资源、培肥了地力、保护了环境,又大大加快和提高了农作物复播及冬小麦播种的速度和质量,推动了农业生产良性循环,促进了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
特色产品 岳北村里的吉祥“三宝” 11月5日,记者来到我省立体种植科技示范村平遥县岳北村时,这里的吉祥“三宝”——香菜、大蒜、长山药,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在科技示范户刘志强的田里,他介绍说:“我们村的吉祥"三宝",再加上刚刚试种成功的早熟冬瓜现在都远销省内外。其中长山药和大蒜还远销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各地哩。”
岳北村3700口人,2400亩耕地,除去集体用地和农民建房占地外,人均只拥有5分地。由于人多地少,种植经济作物成了唯一的出路。早在1995年,就在全省率先实施冬瓜、香菜“两种两收”,亩收入达3000元以上,被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双千工程示范村”。科技示范户雷继宗在山西农大蔬菜教授的指导下试种了1亩早熟冬瓜,由于他实施了化控激素配方施肥新技术,亩产冬瓜8000公斤,起完冬瓜赶种香菜,亩收入又是1100元。2005年,他们又进行了春白菜、冬瓜、香菜“三种三收”试验,结果每亩地收入达3500元以上。2006年,岳北村为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又探索出了春白菜、大蒜、冬瓜、冬瓜间作种植的“四种四收”栽培模式,结果亩收入猛增到4500元以上。
该村党支部带领村民依靠科学种田,走出了一条高产、高效兴农的新路子。岳北村靠农业富了,不忘教育,科学种田离不了新型农民。于是,今年该村投资120万元,建起了一所占地6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学校。
本报记者 王恩瑞 本报通讯员 冀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