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二号丙
长征二号丙火箭是长征火箭家族中的基本型火箭,长征二号丙系列火箭分为两级状态和三级状态,直径3.35米,全长40~43米,I、II级使用常规推进剂,上面级使用固体发动机。I、II级采用平台+计算机控制,上面级采用惯组+计算机控制。
长征二号丙系列火箭主要用于近地轨道(LEO)、太阳同步轨道(SS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及大椭圆轨道卫星的发射任务,具备一箭一星、一箭多星的发射能力,是中国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卫星并多用于发射返回式卫星的主要运载工具,可将4000千克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长征二号丙系列火箭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不同轨道的卫星。
截止到2005年8月长征二号丙系列火箭已连续进行了28次发射,在中国航天历程上留下了28个足迹。第一个足迹是摔倒的压痕,后边27个足迹沉稳、坚定,创造了连续27次发射成功、成功率为96.4%的业绩,铸造了中国金牌火箭。
1965年后,鉴于各种探空火箭、固体火箭的研制和发射试验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获得了必要的技术储备,我国开始着手为发射人造卫星研制运载火箭。因此运载火箭有两项新的要求:一是要能飞出稠密大气层,二是必须达到7.9千米/秒的第一宇宙速度,也就是能在近地轨道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的速度。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将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送入轨道。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研制成功和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我国跨入了航天时代。
1971年,我国第一颗返回卫星正式立项,其运载火箭按照火箭序列化命名为长征二号。低轨道运载能力为1400千克。
长征二号火箭于1974年11月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了首次发射。火箭起飞后姿态失稳,22秒后在空中炸毁,发射失败。结果分析表明:由于俯仰通道速率陀螺与变换发大器间开路,造成俯仰通道姿态失稳,导致飞行失败。
长征二号火箭首飞的失利,给整个型号设计师队伍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但是设计师队伍顶住了压力,认真分析失利原因,改进设计。经过一年艰苦努力,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火箭终于成功地把尖兵卫星送入轨道。
1974年至1978年长征二号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共发射了4次
根据发射卫星的需要,70年代末又对长征二号火箭进行改进,研制成功了长征二号丙火箭,它的运载能力提高到1800千克。
1982年至1993年长征二号丙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接连11次发射成功。
1993年长征二号丙火箭承担了发射美国摩托罗拉公司铱星的任务。根据卫星的要求,长征二号丙火箭需要进行重大的技术改进,在原二级火箭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全新的上面级,称为长征二号丙改火箭。
1997年至1999年长征二号丙改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连续7次发射成功,将摩托罗拉公司2颗模拟星、12颗铱星送入轨道。
2003年至2004年长征二号丙SM火箭分别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2次发射成功。
2004年至2005年长征二号丙火箭分别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连续4次发射成功。
2005年8月长征二号丙系列火箭共完成了28次发射,连续27次发射成功。
长征二号丙火箭运载能力已成功达到4000千克。
长征二号丙系列火箭的研发和可靠性决定了它成为长征火箭家族中的基本型火箭,长征二号丙火箭加上采用液氢液氧低温燃料的顶级,即构成长征三号火箭,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现已发展到长征三号A和长征三号B捆绑火箭。长征二号火箭加上采用常温燃料的顶级,即构成长征四号火箭,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以长征二号丙为芯级,在它四周捆绑四枚助推火箭,即构成长征二号E大推力运载火箭,完成神六飞船发射的长征二号F火箭是在长征二号E火箭基础上改进的。
长征二号火箭历任总指挥:张镰斧、王德臣、袁连启、李明华、李占奎、郑全宝。长征二号火箭历任总设计师:屠守锷、王德臣、李占奎、范瑞祥
长征二号丙火箭研制和发射历程走过了28步、五个阶段,每一步都有其特点:
1987年6月16日,长城公司与法国马特拉公司在巴黎航展上签订了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的返回式卫星上搭载其微重力实验装置的合同。同年8月5日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的中国第9颗返回式卫星,成功搭载了法国马特拉公司的两台微重力实验装置,并于8月10日安全返回。这是长城公司首次签署商务搭载合同,向国外用户提供星上搭载服务。
1987年,长征二号丙火箭在成功发射第11颗返回式卫星后,因连续7次发射成功,被中国质量协会授予“全国质量金质奖”。
1992年10月,长征二号丙火箭在发射第14颗返回式卫星时,顺利搭载了瑞典的“弗利亚”科学试验卫星。
1997年12月8日,长征二号丙改火箭第一次在太原卫星中心发射。
1997年12月8日,中国第一次用长征二号丙/SD火箭成功实施了低地球轨道卫星组网发射。长征二号丙/SD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将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制造的铱星送入轨道。这是长征火箭首次为外国用户提供一箭双星发射服务。
长征二号丙/SD火箭是在长征二号丙火箭的基础上加装了一个具有多星分配器的上面级。它从1997~1999年成功地将美国制造的14颗(包括两颗模拟星)铱星送入630公里的圆轨道。
1998年3月26日长征二号丙/SD遥三火箭发射成功,完成了中国长征运载火箭第50次发射。
1999年,由于长征二号丙改进型火箭连续7次成功发射铱星及其模拟星,加上此前长征二号丙系列火箭连续14次发射成功,原航天工业总公司授予长征二号丙改火箭“金牌火箭”的光荣称号。
2003年长征二号丙SM火箭第一次在西昌卫星中心执行卫星发射任务。长征二号丙/SM火箭最突出的特点是研制了一个全新的固体上面级。该上面级采用自旋稳定的姿态控制方式,并针对自旋稳定的特点,完成了大角速率长寿命惯组、四重分集GPS接收机、大推力小偏差固体发动机等重要技术的研制。
2003年至2004年长征二号丙SM火箭发射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赤道星、极轨星)是中国国家航天局与欧洲空间局的合作项目。长征二号丙SM火箭的顺利升空,实现了我国空间探索的第一次国际合作。
“双星”计划的两颗卫星将运行于目前国际上地球空间探测卫星尚未覆盖的极地和赤道区域,并和欧洲空间局最重要的探测计划——“团星”2的四颗星相互配合,形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地球空间的六点立体探测,对从未探测过的空间区域进行探测。
2003年长征二号丙SM火箭成功地将探测1号卫星发射到了近地点550公里、远地点66970公里、倾角285度的预定卫星工作轨道,这是目前我国发射的工作轨道最高的一颗卫星。
2004年发射试验卫星二号时搭载了清华研制的小卫星“钠星”。
2004年7月长征二号丙火箭以全新的姿态回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新发射工位,圆满完成了新一代尖兵卫星的发射任务。
长征二号丙火箭从2003年12月发射探测一号卫星到2004年11月发射试验卫星二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以2种技术状态、分赴3个发射场、成功发射5次,将6颗卫星送入太空,在中国航天史上没有先例。
2005年8月长征二号丙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了结稿的最后一颗卫星发射。
目前长征二号丙火箭正在研制能够发射“串联”双星的上面级,2006年8月长征二号丙火箭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育种卫星的发射,2006年11月长征二号丙火箭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完成海洋一号B卫星发射。
长征二号丙火箭还在继续向前迈步,将踩出新的闪光的足迹。长征二号丙火箭研制队伍常敲响“金牌不等于成功,成功不等于成熟,一次成功不等于每次成功”的警钟,努力工作确保后继发射任务圆满成功,让“金牌”更加灿烂。
在看到长征二号丙火箭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不足:长征二号丙火箭的技术状态还没有达到最优化,需要不断改进,重点是提高可靠性。各国火箭的发展过程都说明,运载火箭发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潜在的一些设计、技术问题不可能在一次或几次发射中就完全暴露出来,有的可能在首飞中暴露,有的可能要在多次飞行以后,才能被充分认识。只有在把所有的问题都认识清楚、彻底解决以后,才能真正做到“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为实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新一院、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而努力奋斗”的目标,长征二号丙火箭研制队伍正在努力实现长征二号丙系列火箭“运载市场化”。我们不能仅停留在“金牌”“发射次数最多”“连续成功”等过去的业绩上,还须进一步发展。从长远发展的观点出发,必须使火箭技术进步、技术上档次,才能提高长征二号丙火箭的市场竞争力。我们要勇于开拓进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等不靠,主动工作,努力推进一体化研制工作有序地进行。只有契而不舍的进取工作,才能早日实现方案正确、技术可靠、成本合理的目标。 (来源:人民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