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中国青年报

挑战杯是中国创造的一个无形“硅谷”(图)

  本报记者 魏和平
  今天,第十届“挑战杯”主题活动之一——“创新宏图·人才坐标”主题论坛在天津市南开大学举行,南开大学经管法试点班读大二的李秦抱着想了解“创新”的念头,早早来到了现场。

  有300多个座位的礼堂不一会儿就坐满了来参加“挑战杯”竞赛的同学,后来的同学只能站在过道上。论坛的主讲嘉宾《中国青年报》总编辑陈小川、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郑振耀教授和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在分别作了主题发言后,与在场的同学们进行了交流。


  “创新是什么?我经常听到这个词汇,但我感觉创新离我很遥远、也很陌生。”在交流中向3位主讲嘉宾抛出了3个问题的李秦接受了记者采访,通过交流她感觉到,“3位主讲老师讲述的内容深入浅出,让我明白了怎么创新,怎么培养自己的能力。也许他们没有想到,他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这将是影响我一生的一次"讲座"。”刚刚19岁的李秦对记者说。

  “挑战杯”就是一个无形的“硅谷”

  自1989年“挑战杯”首次在清华大学举办以来,已经走过18个春秋,培养了很多创新型人才,这次论坛的嘉宾之一邓中翰就是从“挑战杯”活动中走出来的企业家。

  要想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基业长青,必须保持技术创新的活力。邓中翰至今难忘他21岁时候的一次经历,那时他是中国科技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学的是地球与空间科学专业,但他却尝试用量子物理的理论来解释地质问题。

  让邓中翰感到兴奋的是,他的研究论文在权威学术杂志《科学通报》上发表了,并且获得了“挑战杯”竞赛奖。

  “这次经历对我来说很重要,让我感觉做事情就需要一种挑战的勇气。”谈起自己的心得时邓中翰说,“这种奖励像一盏指路灯,说明你所走的方向、你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正是这种认可让我有信心走向创业。”

  在“硅谷”成功创业的邓中翰为何抛弃那里的事业回到中国?李秦很想明白其背后的原因。

  “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念。在美国我可以做同样的工作,但这和在中国创业的感觉意义不一样,我是抱着打造中国第一颗"芯"的信念回来的。”邓中翰回答说,也正是这个信念,让他和他的创业团队充满了创新的勇气。

  谈起创新和创新型人才,就让人联想到美国的“硅谷”。

  目睹“挑战杯”成长的陈小川,在这次论坛上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浙江省一些地方如温州等地,就是中国一般制造业的“硅谷”,而“挑战杯”竞赛活动就是中国创造的一个无形“硅谷”。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结合这些思想,陈小川说:“我盼望从"挑战杯"这个"硅谷"中走出更多像邓中翰一样的成功者。”

  创新需要几个巨大的“敌人”

  创新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

  熊彼特在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

  20世纪60年代,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提出了“起飞”六阶段理论,把“创新”的概念发展为“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提高到“创新”的主导地位。接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关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

  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开展了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相关专家对技术创新的定义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方法,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是科技创新的进步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陈小川在主题发言中提出,从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到现在的计算机网络时代,每个时代都是由一项新材料的发明而带来科技的巨大进步。

  对于怎么创新,身为企业家的邓中翰有另一种感受。他认为,“科技创新需要几个巨大的"敌人"”。

  这里所说的“敌人”,在邓中翰看来,如果是企业家,“敌人”就是更大的竞争对手;如果是大学生,“敌人”就是你要攻克的科研难题或创业目标。

  “他们谈得太好了,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都不同。我感觉,邓中翰不仅学业出色,创业也很成功,他就是我们学生一个很好的榜样,也是我们的"敌人",但这个目标太难以超越了。”李秦说,她准备先参加南开大学课余学术创新活动“百项工程”,“我盼望有机会组建我们的团队,参加下一届"挑战杯"。”

  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该循规蹈矩

  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高校该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形成共识,但到底怎么培养创新型人才?论坛嘉宾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该循规蹈矩。

  陈小川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进一步进行教育改革。

  陈小川认为,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制度改革非常重要。但改革开放29年了,拿现在的教育制度跟改革开放初期的教育制度相比,某些方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而教育制度中创新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是思想解放。陈小川说,“中国制造”要想走向“中国创造”,离不开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在教育科研岗位上工作了30多年的郑振耀,已经连续三届率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团队参加“挑战杯”,他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思考。

  郑振耀很认同陈小川的观点,他认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教育制度的改革。

  “作为创新型人才,一要具有专业的知识,二要协作精神,三是终身学习的态度。”郑振耀强调,在校的大学生都应该拿出一些时间来参加义务工作,“每个学生都要到另外一个地方和环境参加不同的工作,让他们亲身体验;现在,我们讲的比较多,跟做的相差太远。所以,教育制度各方面需要重新思考。”

  郑振耀同时提出,怎么促使高校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确实在实践中有一定的难度。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有一个创新的文化和环境。首先,要有一批善于思考的人才,他们具有开拓性思维;其次,要有一个跨学科的互动交流的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比较容易产生创新型人才的文化。”郑振耀说,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要有勇于尝试的决心,“我们也要鼓励一些勇于尝试的人,家庭、学校、企业等各方面都应该鼓励创新,而且要容忍失败、承担风险。”

  对于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创新型人才,郑振耀认为,除了上述的创新的文化和环境外,还要有良好的教育体系。

  “师资和教学方式等对大学生来说很重要,比如,本科生是不是有机会参与科研项目,有没有跟教授直接互动交流的机会,如果有的话,这将对学生影响很大。还有,高校老师有没有通过一些渠道发挥学生的创业意识,这都很重要。”郑振耀还介绍,研究表明,如果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将会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报天津11月15日电

  照片:11月15日,“创新宏图、人才坐标”主题论坛在南开大学省身楼报告厅举行。本报总编辑陈小川(左)与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郑振耀教授(中)和中星微电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博士(右)在讨论。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李秦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