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深圳市长回应企业外迁:产业转移表明经济成熟

昨日,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出席蔡屋围金融中心区建设启动仪式。本报见习记者王子荣摄
昨日,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出席蔡屋围金融中心区建设启动仪式。本报见习记者王子荣摄

  南方都市报

  各界人士明日把脉深企外迁

  本报 《深圳突围》系列之《深企外迁》报道连续推出后,在深圳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业内学者、行业协会、企业代表纷纷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在深圳特区成立27年之际,如何正视产业转移背后的问题,并且在直面阵痛时更加健康地完成产业结构调整?明日上午,由本报和深圳市投资商会联合举办的“深企突围中的机遇与挑战”论坛,将邀请对深圳产业界有影响和关注深圳发展的专家学者、商会协会及企业代表,共同就深圳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企业外迁现象进行探讨。

  本报讯 本报近日连续刊发的“企业外迁”系列报道,已经成为媒体高度关注的焦点话题。昨日,深圳市长许宗衡出席深圳市金融服务技术创新基地揭牌仪式后,众多媒体记者就“企业外迁”话题提问,许宗衡给予了正面回应。

  许宗衡表示,媒体报道的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恰恰深圳所强调的是深圳产业的优化升级,深圳经济发展到今天,仍然在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深圳的产业。从工业角度,深圳市正在进一步抬高招商引资的门槛,深圳也一再强调“三高两低”,即高投资密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产业才能进入到深圳,一般性的企业进入深圳要进行专家评审。这是深圳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效益深圳的重大举措。

  许宗衡说,在提出了效益深圳之后,深圳客观上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部分企业随着市场的经济规律、随着梯度转移规律,选择到内地一些地区发展,考虑到成本、考虑到由于这个市场竞争压力的巨大,他们会选择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方,或者其他能源消耗水平比较低的地方,这是符合国家政策的。而且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深圳始终坚持产业梯度转移,因此这种“企业外迁”是消长平衡的,是依据产业发展规律、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转移。在一部分产业转移的同时,深圳大量的高技术含量、高投资密度、高附加值的产业开始上升,这种上升使深圳经济发展继续保持高位运行。

  许宗衡透露,预计年底深圳经济发展仍保持将超过10%的速度。这说明深圳的企业外迁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新注册企业和重新完成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使深圳经济结构的质量更好了。这也是科学发展观对深圳提出的要求,也是产业发展到今天、经济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结果,是结构性调整的一个过程。这正说明了深圳经济发展的成熟,城市发展的成熟,从而达到质量、效益和速度的高度一致。

  ■各界热论

  城市转型要敢于直面阵痛

  深企外迁引发广泛关注,理性声音热议本报报道

  政府在强调转型升级的同时,最应该关注的是对这部分企业(向外转移的高科技、传统优势企业)你们打算怎么办?给什么政策来挽留?怎样让我们在深圳实现继续扩大再发展。坦白地说,现在我们也在等。

  ―――一大型家具企业负责人

  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创造了无数“奇迹”与“标杆”的特区深圳,如何在城市转型升级中直面问题完成漂亮的“转身”?连日来,本报的深圳企业外迁系列报道引发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讨论。

  包括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在内的多位领导对本报报道做出正面回应,表示部分企业外迁是深圳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而理性看待企业外迁,政府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敢于直面城市转型中的阵痛,积极应对这一问题,成为各界的最大希望。

  港媒视角扩展到珠三角

  本报历时半年之久完成的深圳企业外迁调查,自本月13日甫一推出即引发深圳甚至全国的高度关注。系列报道推出首日,包括搜狐、凤凰网、星岛环球网等在内的内地及香港主流网站纷纷在显著位置转载。

  在本报首篇报道见报的第二天,香港《文汇报》就在头版用整版篇幅跟进关注深圳企业外迁问题,并将视角从深圳扩展到整个珠三角。随后,包括《星岛日报》等香港及其他境外媒体也引述报道,进行跟进及发表评论。

  连日来,不少深圳企业代表和学者甚至普通市民纷纷通过本报热线发表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及建议,也有企业在倾诉生存困境的同时,还希望联合呼吁发起“留在深圳”活动。

  房价地价成声讨焦点

  在各门户网站及各论坛的网友留言中,深圳自今年初起飙升的房价和高地价成为此次企业外迁原因中备受关注的焦点。在专题调查中,超过2600名网友在造成企业外迁的原因中选择了“房价高企推高经营成本”,占投票网友的六成。而认为是“土地短缺导致企业扩容难”的则有近800名网友,所占比例近两成。

  一些企业员工致电本报表示,飙升的房价造成城市生活成本的快速提高,“我月薪1万元,跟其他城市的同学说起来都觉得不低,可就是连房子都买不起,普通员工因为这个原因都留不下去了,更别提要负担几百、上百名员工的企业。”深圳某知名机械制造企业员工肖先生表示。

  而在奥一网的网友留言中,有网友建议,深圳从整体上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规划,解决目前高房价对企业扩张带来的限制,应该是当务之急,“现在好像只要有地,就被开发商拍走了,而且是天价,工业企业怎么办?不可能将来到处都是高档住宅吧?没有普通劳动者,谁去住这些房子?”

  更应关注优势企业流失

  “企业外迁其实是一个中性词,如果仅仅从唱衰角度来理解是一种非常狭隘的观点。我认为,通过媒体的报道以及多种声音和观点的碰撞,引起深圳决策层对其中暴露出的问题的重视,就是媒体在深企外迁这一问题中最负责任的表现。”香港《亚洲周刊》高级编辑、《深圳,谁把你抛弃》网文作者呙中校认为。

  事实上,在采访中对于深圳在产业转移中完成的低端向高端产业转变,以及对“三高”和低附加值企业的“强制挤出”,包括企业、学界在内的各方声音都给予了一致赞同的观点,认为是城市发展合理也是必然的趋势。

  不过,在正常的产业转移的同时,一些包括高科技、传统优势企业在内的企业也在向外转移。这一点成为呼吁关注声音最强烈的部分。“一个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企业走了,以深圳的经济总量来看,可能没什么影响,如果是10个、100个呢?”深圳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大型家具企业负责人致电本报表示,“政府在强调转型升级的同时,最应该关注的是对这部分企业你们打算怎么办?给什么政策来挽留?怎样让我们在深圳实现继续扩大再发展。坦白地说,现在我们也在等。可能现在的企业转移从产值上影响有限,但我希望深圳政府能重视这个问题。”

  香港《文汇报》在11月14日的整版报道中也指出,目前珠三角产业转移中“腾笼换鸟”的战略并不成功,高端的企业尚未完全引入。该报表示,尽管“腾笼换鸟”是包括深圳在内的珠三角地方政府推动产业升级的既定政策,但其采访的不少专家认为,这一政策至少在目前的效果是“新鸟未至、旧鸟纷飞”,虽然其中有当地政府在环保、能耗、劳务方面越来越紧的政策限制,但企业对以深圳为首的珠三角越来越高的工资水平、越来越少的用工资源等感到难以承受,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留住优势企业、引导“新鸟”筑巢,深圳有关部门应该在上述两个方面多做功课。

  ■部门回应

  工业仍然是深圳经济之本

  主管部门表示“扩张性”是深企外迁主要特征

  本报推出深企外迁系列报道后,相关问题引起了深圳市领导及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据知情人士表示,目前深圳已经就这一问题展开专项调研,寻求更进一步的良策。

  而继本报报道后,深圳当地媒体也纷纷跟进,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题采访及报道。深圳相关主管部门认为,深圳企业外迁目前占多数的还是“扩张性”外迁,属于产业转移中的正常市场行为。

  包括腾讯、比亚迪等在内的本土企业在接受深圳本地媒体采访时表示,深圳在政策上对高新技术产业、物流及金融等产业倾斜,并且具有开明良好的创业环境,非常适合企业创业,同时独特的深圳城市文化也激励企业自觉自发培养自主创新意识。

  据了解,对于深圳企业外迁问题,深圳市主管工业经济的贸易工业局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并且进行了跟踪调查,按照“消长平衡”原则,积极研究措施,争取把外迁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部分由于成本等原因造成的整体外迁给与有序引导,控制节奏,鼓励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企业总部留在深圳;对扩张性外迁,则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针对目前工业发展,深圳市贸工局拟定《关于规划建设深圳先进制造业总部基地的初步方案》上报市政府,开展产业集聚基地总部功能区建设,采取加快老旧工业区改造升级等方式整合调整土地资源,着力解决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用地问题。该局负责人同时表示,工业仍将是深圳经济发展之本、后劲之源。

  ■网友看法

  未来如何走或成全国借鉴

  有网友认为企业外迁将成未来城市发展普遍面临问题

  “十年后的苏州,会不会也面临着深圳今天的问题?”连日来,由本报报道引发的关于深企外迁的大讨论,迅速蔓延到全国。城市如何完成转型升级、如何看待中国经济整体发展调整所需直面的问题等话题,相继见诸报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深企外迁状况使更多专家、学者及普通网友看到了未来中国城市发展可能普遍面临的问题。

  昨日,记者在国内知名论坛“西祠胡同”的苏州论坛中看到,有网友全文转载了本报深企外迁报道,而在跟帖中,不少苏州网友表示,深圳现在面临的问题有可能是苏州将来同样需要面对的。有网友认为,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部分对成本依赖较大的企业向低成本地区迁移,也是工业企业高度集中、土地面积有限的苏州的客观问题。“如果说现在苏州依靠产业园、依靠部分从上海转移过来的企业,支持工业企业的高速发展,那么将来土地用完、资源捉襟见肘时呢?”

  而在上千条的网友评论中,一些上海网友认为上海也面临着与深圳相同的问题,只不过,和土地资源矛盾尖锐突出的深圳相比,这种现象目前尚不明显。有网友表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如何解决这种转型中的阵痛,或许将为后来面临同样问题的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经验,“也许过不了多久甚至就是现在,这种转型升级就会成为中国城市发展普遍需要解决的困境”。

  ■专家观点

  企业战略规划专家秦合舫:

  要对企业进行有管理的扩张

  对于本报报道的深圳企业外迁现象,清华大学MBA、企业战略规划专家秦合舫建议,深圳应该利用政府有形之手,投入一定资源实施产业置换,即利用外向型产业体系中拥有的外部关系,吸引产业链上下游的其他环节进入深圳。“通过在内地建立加工工业园,使得‘三来一补’企业向更具劳动力和资源优势的地区转移,同时引导深圳集聚的大量内地流动人口回流,并保持深圳企业对整个体系的管理和控制,使得深圳逐渐从产业链的低端向产业枢纽的位置转移。”

  不过,对于相关部门表示这种产业转移升级以及企业“扩张”更多是市场行为,秦合舫却建议进行有管理的“扩张”。他认为,深圳应该有效采取价值链扩散战略,在拉动更高附加值的产业环节落户深圳的同时,对于在内地建立产业园区,应该加入更多规划,包括根据业务性质,选择合适的地区落户;具有产业互补性的同类企业转移到同一产业园区,使得在后续经营中,企业和深圳继续保持比较紧密的联系;借产业园区和内地建立紧密的区域政府合作关系,从相关地区置换深圳所需要的其他资源。

  深圳市贸促会会长何学文:

  城市往高端走就要有所选择

  “这种情况,我看是大势所趋。”对于本报连日的“企业外迁”调查报道,深圳市贸促会会长何学文格外关注,并认真进行了阅读。他表示,其实这种情况并不能算是“外迁”,更多的是“走出去”。

  何学文分析说,目前深圳企业外迁总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随着经济发展壮大,一大批企业需要从深圳企业变为全国企业,深圳一座城市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他们要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成为跨国企业。目前深圳市已经将“走出去”作为重大发展战略,这在全国也是先走一步。而对于深圳企业来说,许多也都有“走出去”的意愿,企业对内地市场的需求相当大。只有遍布全国,这些优势企业才能在深圳做大做强,如果只局限在深圳一地,不能利用全国各地的资源,便无法带动全国市场。第二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随着土地、劳动力等成本的提高而进行产业转移。何学文表示,在目前“外迁”企业中,第一种还是占主流。他说,有些企业属于高能耗、劳动力密集、污染等,已经与城市的发展不相容,城市要往高端走,这些企业的离开也无可奈何,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毕竟也要有所选择。

  采写 本报记者 王莹 徐维强

(责任编辑:赵健)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许宗衡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