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海口十一月二十五日电 题:周岭解密八七版《红楼梦》 缘何“红楼无梦”
中新社记者 关向东
周岭是八七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编剧之一,当下他是新版连续剧《红楼梦》的顾问、“红楼梦中人”全国总决赛评委,是新旧两个版本之间的“桥梁人物”。
应“海口讲坛”之邀,周岭来海口讲“红楼”。他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囿于八十年代的历史环境及语境局限,八七版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不准写梦、不准写太虚幻境、不准写任何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内容,他作为编剧之一留有遗憾。
对于炙手可热的新版红楼,周岭认为:如今,意识形态障碍没了,新版的编导演对原著有更大解读空间,且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解读红楼的角度,相信新版《红楼梦》会有新的内涵。
七天闭门会为《红楼梦》定性 周岭回忆说,一九八一年中央电视台青年导演王扶林被派往英国学习,看到BBC播放根据莎士比亚的六部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就想为何中国的古典名著就不能改编电视剧呢?回国后,他的想法得到中央电视台时任领导戴临风、阮若琳的赞同。
一九八二年,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筹备组成立,由邓力群任领导小组组长并提出“郑重其事,严肃认真”八字方针。
一九八三年初,由周雷、刘耕路、周岭组成了编剧组;一九八三年夏秋之间,中央电视台台长戴临风、副台长阮若琳主持召开了剧本大纲论证会,周岭说那是“争论的七天”,时代的痕迹相当明显。
争论的焦点,就是《红楼梦》是一部怎样的作品,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将怎样解读原著,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如何取舍等。
七天会议,定下“忠于原著,重视续作”八字原则,将《红楼梦》定性为“现实主义作品”,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透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全面反映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于是,大荒山、青埂峰、太虚幻境等带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内容,在改编过程中被抽去。周从编剧角度感慨说:因此,八七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红楼“无梦”,宝玉“不癫”。
三十三岁改编红楼与高鹗“赛跑” 当年三十五岁的王扶林拍红楼,被业内笑称“王大胆”,其实周岭那时也才三十三岁,因为“懂点红楼、写过剧本,快手、年轻”,被荣选进了编剧组。
他说,囿于戏剧“容器”的局限,此前舞台、银幕上的《红楼梦》有不少经典之作,但大多相当于戏曲里折子的容量。八十年代,电视连续剧这一样式在国内外风行,于是有了第一次让红楼在荧屏上“首尾全容”的机会,文学艺术界的热情可以想象。
“七天会议”在原著与续作改编范围取舍上,支持红学界意见,认为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断非一色笔墨”,定下八十回后“另起炉灶”的大方向。而周岭恰恰分配做八十回后的编剧,代曹雪芹“立言”,面对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哎呀,那岂不是等于与高鹗赛跑?”记者问到。
现年五十有几的周岭慨叹:“是啊,记得当时为连续剧插曲谱曲的王立平鼓励我说:曹雪芹第一,高鹗第二,周岭第三也好啊。这样,靠着年轻的闯劲儿,我冲了上去。”
“不过,还是有蛮多遗憾。比如,十二集的本子,最后缩拍成六集,于是八七版《红楼梦》的结局显得仓促了。”
记者笑问:“除了时代的局限,三十三岁改编红楼,且是那样苍凉的结局,如今历经人间沧桑,您回头看去有没有其他的遗憾?”
周岭笑言:最大的遗憾就是八十回后诗词曲赋甚少。一来,尽管年轻气盛,也自觉“才高好几斗”,但还是自知诗写不过曹。其实,当时也写了许多,像是《水龙吟》等等,可就是不敢往戏里搁。二来,电视的表现形式,得为诗词曲赋的出现设计情节场景。而八十回后要凭空编撰,本子三天出一集,整个结局没有充分展开,也就没有更多的精雕细刻了。当然,又走过二十年的人生,对“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解读的层次也不同了。
尽管八七版《红楼梦》已经过去了廿年,但红楼情结始终没有离开周岭。临别他录旧作给记者,诗曰:舟车辐辏会重阳,旧稿新书议短长,总为红楼真善美,年年铁砚点铅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