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发回的首张照片(局部)
“月亮女神”10月5日拍摄的首张照片
“中国已将航天员送入太空,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一个航天大国,而嫦娥一号项目的成功,开辟了中国宇航事业的新纪元。”——俄罗斯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月光宝盒 26日9时40分许,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并制作完成的第一幅月面图像。而日本探月卫星“月亮女神”也于10月5日拍摄了第一张月球表面图像。那么,两张照片有何区别?
昨日上午,南京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员就我国公布的首张月面图像与日本“月亮女神”探月卫星所拍的首张月球照作了对比。
清晰度:高于日本
“和日本"月亮女神"的首张月面图像相比,他们的是"快照",而我们的是"精照"。”王思潮介绍说,中国的月球照片是卫星进入200公里环月轨道后,挑选局部进行拍摄,然后将20多幅图片拼接而成,经过精加工的“精照”。而日本公布的首张月球照片显示的是大半个月面,是在距离月面800公里的高度拍摄,实际是“月亮女神”在进入100公里环月轨道之前提前将摄像机打开,给月球拍了个“快照”。“如果单纯从首张照片进行比较,我们的清晰度显然高于日本,但是今后正常工作拍摄的照片则必须具体分析。”王思潮说。
位置:不是一个角度
根据嫦娥一号拍摄的月面照片,王思潮判断所拍摄的是月球面向地球一面的东南部比较古老的高原局部照片。而日本的首张月面照片显示的是月球面向地球这一面。
对于今后的照片,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指出,嫦娥一号所处的月球轨道高度约为200公里,而“月亮女神”仅约为100公里。对于“月球女神”来说,它在距月面很低的轨道上飞行固然能更清楚地端详月球,但也有可能影响遥感器观测月球的幅宽。和日本“月亮女神”的立体相机相比,“嫦娥一号所携带的相机尽管只有一台,但节省了空间,而且嫦娥一号视野比较大”。
色彩:都是黑白的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高级工程师邓湘金介绍,月球表面并不像地球颜色很丰富。月表来说颜色是比较单一的,它没有大气,就是一种灰色,由于反射率不一样,可能有些灰色暗一点,有些灰色深一点。关于月球地形地貌就是用黑白的照片,这是各国都一样的。如果要彩色,就是研究者在月球表面上标注,并没有实际意义。日本11月16日又公布“月亮女神”发回的一张彩色照片,那可能是多光谱仪照的,可能是出于光谱研究目的,也可能是伪彩色。
中日探月器各有侧重 “月亮女神”还有个更好听的名字——辉夜姬。她是日本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中美丽的月亮公主,她出生时落入凡尘,最后又回到了她本该属于的月宫。而美丽善良的嫦娥是射日英雄后羿的妻子,她吃下丈夫的不死药而成仙,可又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广寒宫的主人。在航天科技发达的21世纪,中日两国以女神的名义开始了自己的空间探索之旅,它们各有所长,各显其能。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选用的科学探测仪器有6套24件,包括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成像光谱仪、伽马/X射线谱仪、微波探测仪、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低能离子探测器等,这些设备在中国都属首次使用,有的是世界首创。“月亮女神”探测卫星搭载了14种高精度探测仪器:荧光X射线分光计、伽马射线分光计、多频带成像仪、光谱剖面仪等,其中还包括两颗子卫星:中继卫星和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无线电卫星。“月亮女神”的运行轨道是距月球表面100公里的高度,而嫦娥一号的运行轨道是距月球表面200公里的高度。
从工程实施的时间来看,日本的探月工程已经进行了20多年,即使它的“月亮女神”探月计划也耗时近9年。而中国的嫦娥工程从2004年立项,到2007年成功发射,只有3年多的时间。
此外,中国的探月工程更像是拉开了人类寻求月球资源的序幕,为以后开采月球上的高效清洁能源打下基础;日本“月亮女神”似乎更关注于对月球起源以及太阳系如何形成的研究,具有更高的科学探索意义。同时,双方又都将致力于绘制高精度月球三维图像以及月球环境的探索,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做准备。
国外反应 日专家 意义很重大
日本有关专家对嫦娥一号成功拍摄月球照片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次卫星探月意义重大。日本航天工程学分析家中富信夫说,嫦娥一号所取得的成功使中国的航天实力大幅提升。
俄专家 开辟新纪元
“中国已将航天员送入太空,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一个航天大国,而嫦娥一号项目的成功,则开辟了中国宇航事业的新纪元,”俄罗斯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格奥尔吉·波利修克在祝贺嫦娥一号成功传回拍摄的月球照片后说。
波利修克说,任何一个国家的探月计划都是从绕月探测开始的,但是中国的绕月探测并不是重复别人走过的路,中国的许多研究方向是之前其他国家的探月计划所没有涉及到的。
美专家 非常感兴趣
月球照片正式公布后,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这是一项引人注目的重要成就,并预祝嫦娥一号继续成功开展各项月球探测活动。美国宇航局负责公共事务的官员迈克尔·布鲁克斯说,中国探月工程所取得的成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成就,全世界的科学家都会对嫦娥一号从月球获取的新数据非常感兴趣,美国宇航局祝愿嫦娥一号继续顺利运行和探测。布鲁克斯认为,将来中美两国完全有可能在探月领域进行合作。
嫦娥一号大事记 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
10月25日-29日,嫦娥一号卫星分别顺利实施了1次远地点加速和2次近地点加速。
10月31日,卫星按预定的时间、位置、速度成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11月2日,顺利完成轨道修正,原来设计的3次轨道修正由于变轨控制准确,取消了2次。
11月5日,首次飞达近月点,顺利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成为绕月卫星。
11月6日-7日,顺利完成第2次和第3次近月制动,成功进入周期127分钟的圆轨道。
11月20日,卫星搭载的光学设备打开,地面收到首批原始图像数据。
11月26日,嫦娥一号所拍摄的月球立体图片正式公布。
自主创新让我们飞得更高更远 26日9时41分,我国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第一幅月面图像。这一刻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正式跨入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国家行列。尤其令人自豪的是,这项完全由中国人独立开展的自主创新工程,标志着自主创新战略正在推动中华民族飞得更高更远。
嫦娥一号从设计到研制再到试验,都是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完成的。从现代化的航天城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火箭、卫星、测控网,“中国创造”和“中国制造”的标识无处不在;绕月工程的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5大系统中,数十项关键技术和设备在国际或国内首次应用;奔月路上,嫦娥一号经过了4次加速、3次轨道修正和3次近月制动的复杂过程,但迄今为止,为工程准备的80多个预案基本上没有启用。“自主创新”4个大字凝聚着数千名中国工程科技人员的心血和智慧,凝聚着中国航天数十年的不断积累,折射出中国科技发展的实力和潜力。
空间科学领域的自主创新推动了我国基础研究的深入,推动了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发展。探月工程中需要突破远距离数据传输、人工智能、自动化加工、空间核电源等一系列关键新技术涉及诸多新领域。这些新突破将推动一大批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发展。
从“两弹一星”、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到嫦娥一号工程,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催生了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探月工程立项后,数千人的研制大军投入其中,一大批年仅30岁至40岁的业务骨干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航天事业未来的希望之所在。
自主创新让中国具备了与世界科技发达国家进行平等对话与合作的资本。在月球探测领域,我国对外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包括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合作开展有效载荷的研制和测试、共享探测数据等。
党的十七大不仅再次明确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并且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把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探月工程的成功再次昭示我们: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只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们就完全能够在高科技领域取得重点突破,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不断谱写新华章。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使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才能成为美好的现实。
本版稿件均据新华社、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