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11月30日电(记者王立芳 袁韵)广西百色市靖西县有“绣球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的美称,当地的“绣球大王”却是一位壮族汉子。今年46岁的朱祖线6岁就开始学做绣球,如今他带领全村500多户,将传统绣球远销海外,每年当地农民销售绣球的收入达180多万元。
新靖镇旧州街是靖西县的绣球生产基地,当地绣球制作有700多年的历史,出生在旧州街的朱祖线从小就跟家人学做绣球。在过去,绣球是壮族青年男女传情达意的信物,一个偶然的机会,朱祖线发现,绣球也是有市场的精美手工艺品。从1984年开始,朱祖线在村里率先开始做绣球生意,并免费培训村民,发动村里的群众一起做绣球。在朱祖线的带动下,全村500多户的近千名妇女,几乎都开始从事绣球制作。
2001年,在当地政府部门引导下,朱祖线带领当地60余名能工巧匠组织成立了“靖西县旧州刺绣技术协会”,研制和生产花样丰富、高质量的绣球,并组织群众进行绣球生产和销售。如今,旧州绣球已演变发展成由12瓣以上瓣片组成、整体呈圆形的工艺球体,瓣片上可以绣龙、凤、鸳鸯、仙鹤、兰草、祝词等。围绕绣球,村民还开发出大量由绣球衍生而来的刺绣品种,如绣荷包、葫芦佩饰、绣花鞋、八卦图、壁挂等,成为富有广西壮族特色的手工艺品。
记者日前在旧州街看到,正值农闲季节,村里的妇女却都没闲着,三五成群凑在一起做绣球。村民李莉说:“一个直径10厘米的绣球,能卖6元钱,一个直径1米多、2米的绣球,能卖1万多元钱呢。”在朱祖线的家里,记者看到了近千个面料、图案、体积各异的绣球,有一些绣球还绣上了奥运吉祥物福娃,做工精致、漂亮。“现在绣球的名气越来越大,村里接到的定单越来越多,定单有全国各地的,还有日本、美国等国家的,村民们利用农闲时节做绣球,一年下来也能有几千、上万的收入!”朱祖线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旧州街绣球远销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2006年销量达20万个,为当地农民创收180多万元,人均绣球销售收入2000元。绣球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当地农民农闲期间的务工问题,不少农民靠发展绣球产业走上致富之路。朱祖线说:“绣球是我们壮族人的手艺,也是我们壮族人的财富,希望壮乡人能把这副手艺越做越好、越做越精,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