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人民日报海外版

黄梅“六尺巷” 唱彻“长安街”(图)

《六尺巷》剧照

  一条小小的“六尺巷”,为什么400多年来一直如此受人关注?

  11月20日晚,伴随着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黄梅戏《六尺巷》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完美落幕。这条从安徽来北京的“六尺巷”让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在思考什么?

  一、缘小巷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初名人张英的这几句诗历经几百年,已在故乡文化的滋润下演化成一出优美的黄梅新曲。


  “我小时候在相府里住过,当时相府很大,还有两个后花园呢。”退休工程师张先玲刚刚看过黄梅戏《六尺巷》,显得很兴奋,“这出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张女士即是《六尺巷》中张英的第十代孙女,她讲的“相府”,就是张英在桐城县城里的老宅。故事中反映的“谦让、宽容”的品质一直为张家所提倡和传承。

  张英,安徽桐城人,清代康熙六年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时人称为张宰相。张英的四个儿子也均为进士,尤其次子张廷玉,是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官居保和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所以,在张英的家乡,有“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之说。据《清史稿》记载,“(张)英性和易,不务表襮,有所荐举,终不使其人知。所居无赫赫名。在讲筵,民生利病,四方水旱,知无不言。圣祖尝语执政:"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张先玲家现在还保存着张英写给家人的《聪训斋语》,其中的《立品篇》中专门有一节说“能容让”,其中写道:“欲行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

  桐城派作家姚永朴的《旧闻随笔》和《桐城县志略》等史料中记载:张文端公(即张英)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即前面引的那首诗,略)。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六尺巷”的标志现仍在桐城市里保存完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也曾在会见外宾等不同的场合多次引用张英的这首诗。

  这是个古老的故事,作为著名黄梅戏编剧的王晓马,不能说不熟悉,但是有时太熟悉了反而让人更加不好创作,这个六尺巷的故事一度被认为是“只有思想,没有戏剧”。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一直有人想把“六尺巷”的故事搬上舞台,但是现有的只是这4句名诗以及宰相张英的高风亮节,连故事中出现的具体人物“邻里吴氏”也只是个模糊的影子而已,创作者们也就望而却步了。但是黄梅戏的故里——安徽省安庆市,却将这两个事物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本是“命题作文”的“六尺巷”与两探“六尺巷”的王晓马不谋而合了。

  “这个事让我说,我怎么说?”这样想的王晓马铆足了劲想把这个发生在自己家乡的故事写好。“史料简约,故事简单,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与人间的沧桑,六尺巷的故事仿佛是历久弥新,成为皖江文化积淀中最醇厚的部分。”王晓马曾在一篇谈自己创作体会的文章中这样写到。

  黄梅戏《六尺巷》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据理力争的徐娘、处在两难困境中的县令、诙谐的县令夫人以及仗势欺人的张府老管家等等。当然,有的只是故事。

  二、恋黄梅

  11月14日起在北京上演的《六尺巷》,场场爆满,不得不加演了两场,加上在北戴河演的两场,一共9场。满座看戏入了神的观众,自己买票的外国戏迷,散场后久久不愿离去的人们,看得津津有味的孩子们……编剧王晓马连续几天到演出现场看到这样的情景后,终于放下了刚进京时压在心上的大石头:“没想到,会这么受欢迎。”

  《六尺巷》中徐娘的扮演者张小萍是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的演员,已经连演了9场,被团里人叮嘱“要保重身体”。张小萍出生在一个黄梅世家,父母都从事黄梅戏表演。演惯了《天仙配》的张小萍第一次尝试演这种轻喜剧风格的戏,感觉“很过瘾,也很享受”。

  张先玲带着小孙女和儿媳妇一起来看这出戏,虽然她从小就接触黄梅戏,但是这次的《六尺巷》却给她完全不一样的感觉,“看惯了《天仙配》、《女驸马》,这次的《六尺巷》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导演导得很好,演员演得也很到位。我家老祖宗的事以家乡黄梅戏的形式传播,我很爱看。”

  网上有关黄梅戏的贴吧里,网友们也对这部戏好评如潮。“该剧的内容和创作题材是黄梅戏的成功突破,不再是才子佳人,让人耳目一新。另外该剧在舞美设计上也较成功。”

  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的地方剧种之一,从清朝早期的“黄梅采茶调”逐渐演变成现在全国闻名的深受人们喜爱的剧种,涌现出了一批批观众爱看的剧目,如《天仙配》、《女驸马》等,一批批观众熟知的演员,如严凤英、马兰、吴琼、韩再芬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并不满足这些原有的剧目,期待并且呼唤能有新戏出现。《六尺巷》就这样在人们的期待之中登场了。

  三、新黄梅

  近些年人们看不到什么新的黄梅戏,不是没有新戏创作出来,而是这些戏不能满足人们的视听要求,有的甚至只演了一场就销声匿迹,这样的新戏自然不会为人们所熟知和喜爱。《六尺巷》则不同,不仅在剧场演出获得成功,之前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出也很受欢迎,还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是什么原因让这出新戏获得了如此的成功?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董伟到场观看了此剧,认为《六尺巷》“主题很好,深受观众喜爱的关键是其剧目和演出都很好,不是重复别人,而是自己有很大的创新”。

  其实《六尺巷》表现的邻里纠纷很寻常,到现在我们身边也随处可见。但是把这种家长里短的身边事引进黄梅戏中,已然是一种创新。该戏的主演之一张小萍认为:“最朴实的就是最好的。黄梅戏是安庆本土文化的一个代表,还是离不开它乡间本土的一些东西。”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麻国钧也认为“黄梅戏适合演一些家长里短的事儿”。

  但是《六尺巷》又不仅仅限于家长里短,而是很好地挖掘了宰相张英“谦让”的故事,从这件小事中说出了一个“谦让”的理来。以往黄梅戏大多反映的是才子佳人式的、缠绵浪漫的爱情故事,而这类故事反映的主题就不如《六尺巷》来得深刻。

  有观众认为这出戏已“不仅是听觉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生动的教育。该戏所反映的"谦让"的主题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同时这种教育又不是一种硬性的说教灌输,而是让观众在轻松愉快中得到教育和美的享受。这出戏运用轻喜剧的手法来说故事,其中既有人物夸张的动作,如老管家看信和大小班头的报信,也有幽默和现代的语言,如县令装死时的唱词“讣告里面出好人”以及老管家唱出的“你负荆是为了来做秀”,还有县令夫人的插科打诨等,都构成了整出戏浓郁的喜剧效果。“黄梅戏也很适合演喜剧,这让观众看得很放松。”董伟说。

  除了有别于以往的鲜明的“谦让”主题,唱腔、配乐和舞台布景方面也都有很大的改进。麻国钧认为:“这次的唱腔有了一些变化,比以前丰富多了。”舞台的布置上,也很精巧,显示出徽派建筑的独特韵味。例如舞台布景中的墙、竹子、月亮等等,都很好地烘托了气氛。

  四、保特色

  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团长熊辰龙认为:“黄梅戏要发展,就要进剧场,只有不断演出,才能为广大观众所熟知,但这正是它现在的一个难题所在。”现在黄梅戏的剧场演出售票是一个问题,高昂的票价,给一批黄梅戏爱好者看戏添加了阻碍。就像董伟描述的那样,现在是“白领进剧场,穷人看电视”。不在剧场演出,黄梅戏这样的戏曲就不能完全展示出它的迷人魅力。同时,受众群的分化也是黄梅戏不能不正视的问题。年轻观众的流失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现在年轻人有了更加多样的选择,黄梅戏和其他戏曲一样得不到年轻人的更多关注。“可以多做一些公益性的戏曲进校园活动,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朋友来关注黄梅戏,关注戏曲。”董伟说。缺少好的剧本也制约着黄梅戏的发展。“建造更加健全的奖励体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写出更有特色的剧本。”董伟认为这些不失为一个解决之道。

  《六尺巷》的成功给我们提示了一些发展黄梅戏的方法,但同时也要保持它的一些原汁原味的本土特色,就像张先玲说的那样,“发展黄梅戏要的是改革而不是改行,《六尺巷》就是改革创新了黄梅戏而同时又没有改掉它本来的味道。”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张英 | 康熙 | 张先玲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