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的一组雕塑《市民逃难》。新华社记者 孙参 摄 |
在发生于1937年12月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惨案70周年之际,扩建后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于12月13日正式竣工开放,悼念在惨案中遇难的30多万同胞。
纪念馆20年间两度扩建
这座纪念馆在位于南京城西江东门地区的“万人坑”遗址上建立并扩建,当年侵华日军在这里杀害了两万多名中国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纪念馆主展馆整体形状犹如一艘巨大的“和平之舟”,东部船头部分是陈列丰富的展厅,周边广场可容纳万人集会举行悼念活动;中部是遗址悼念区,西部大片开阔区域则是树木葱茏的和平公园。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最初兴建于1985年,由东南大学齐康院士主持设计、形似墓冢的纪念建筑,以撼人心魄的“遇难者遗骨陈列室”和史料,向人们讲述了当年日军的暴行。1995年,纪念馆进行二期工程,建成了悼念广场和大型群雕《古城的灾难》。
为适应更多文物展陈和参观者的需求,2005年12月13日纪念馆启动三期扩建工程。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表示,与原馆相比,扩建后的纪念馆占地面积增加了3倍,达到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扩大为2.5万平方米。
朱成山说:“纪念馆的整体设计体现了‘从历史走向未来’,两位中国建筑大师齐康和何镜堂,以杰出的创造设计,展示了中国人民‘铭记历史,呼唤和平’的意愿。”
新馆展示文物达3000多件
“扩建后的纪念馆最震撼人心的展览无疑是三处遇难者遗骨”,朱成山介绍,这些遗骨有力地控诉着侵华日军的罪行。在纪念馆兴建、扩建过程中,分别于1984年、1998年、2006年发现三处遇难者遗骨,这些遗骨都被收集、保存。这些遗骨中有青壮年,也有老人和儿童,年龄最小的仅有3岁。其中部分遗骨身首分离,有的严重扭曲变形,不少颅骨有明显刀枪刺伤的痕迹,甚至还残留着钉入人体的铁钉。
纪念馆中大量增加的文物是日军屠城罪行的最好证明。朱成山说,和旧展馆的100多件文物相比,新展馆中展示的文物将达到3000多件,很多都是首次与公众见面,其中包括约翰·马吉的摄影机和当年拍摄的电影胶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美国圣公会约翰·马吉牧师曾冒着生命危险,用16毫米摄影机,在南京现场拍摄了真实记录南京大屠杀的影像原始素材带,这也是当年留下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惟一影音资料。2002年10月,马吉牧师的儿子大卫·马吉将他父亲当年所用的摄影机、4盒胶带等文物捐赠给了纪念馆。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盛鸿表示,文物史料是历史的最好证明,人们可以通过它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当年那段惨痛的历史;在它面前,任何企图歪曲历史的言论都是无力的。
3500多张照片见证历史
朱成山介绍,除了文物外,新展馆还将展出3500多张照片,并独创性地设置了档案墙,其中包括遇难者、幸存者以及见证历史的外籍人士的资料;此外,根据历史资料和幸存者回忆,纪念馆还复原了当年三户遇难家庭的场景。看到复原后的场景,父母和两位姐姐都被日军杀害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失声痛哭:“当年的情景就是这样!”
在纪念馆的结束部分——尾厅,每隔12秒就会有一滴水从高空滴下,同时侧面墙上贴有遇难者遗像的灯光会亮起后再熄灭。在70年前长达六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中,平均每12秒就会有一个无辜的中国人失去生命。
“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已经去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生前这样说。如今,她的这句话被放大悬挂在纪念馆中。同时悬挂的还有当年曾无私救助中国平民的德国人约翰·拉贝的名言:“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
(据新华社南京12月11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