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大使”回击西方
本报记者 赵全敏
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高级别会议在印尼巴厘岛拉开帷幕,标志着从3日开始的这次大会进入实质性阶段。高级别会议将重点审议发达国家2020年前的减排标准,而中国在减排问题上的立场也成为与会各方关注的焦点。
对于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来说,联合国气候大会是他出任该职务以来,参加的较为重要的一次会议。虽然上任只有3个多月,但于大使频频利用各种场合,阐述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他在参加巴厘岛会议之前接受了《世界新闻报》记者的专访,并通过本报驳斥了西方舆论对中国减排责任的无端指责。
能讲一口流利英语
当记者走进于庆泰的办公室时,发现这里的布置简单利落,柜子、桌子和沙发的式样都是最简单的,电视也是老式的,打印机放在窗台上。与安静的办公环境不同的是,两部电话机不时地响起,打断记者与于大使的对话。
于大使告诉记者,为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对外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外交部于今年8月24日正式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对外工作领导小组,外交部长杨洁篪任组长,武大伟副部长和时任部长助理崔天凯任副组长。外交部下设的各个司,包括条法司、政研司、亚洲司、亚非司、欧亚司、美大司等都是该小组成员。目前,小组成员由大约十几人组成,日常事务由条法司组织协调。
同时,外交部还设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办公室和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办公室主要负责外交部应对气候变化对外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事务和有关协调、研究工作;而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主要负责组织、参与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
翻开于大使的简历,丰富的外交工作经验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从1976年进入外交部以来,于大使曾在外交部亚非司、国际司、非洲司等多个部门以及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过。约旦、埃及和坦桑尼亚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值得一提的是,于大使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这也是涉外谈判代表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因此有评论认为,于庆泰是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的“理想人选”。
呼吁发达国家技术支持
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然而,这一全球环境话题却有变味的趋势。一些西方国家经常指责发展中国家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要求发展中国家在减排问题上承担更多的责任。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的中国,也成为发达国家指责的对象。作为与西方国家沟通气候问题的中国大使,于庆泰上任后做得最多的,就是利用各种场合阐述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和原则。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前,于大使刚刚接受了英国广播公司(BBC)的采访。于大使说,BBC记者在两个问题上苦苦纠缠:一是,中国今年的排放量很可能超越头号排放大国美国,中国应该承担责任的规则,应如同奥运规则一样“一国一票”;二是,中国目前有足够的财力去购买技术,降低能耗,改善环境。
于大使对英国记者的提问进行了有力回击。他说:“发达国家掌握着先进的环保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无害环境的技术。”他还表示,如果发达国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与合作,尤其是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的环保技术,中国将大幅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和利用更多再生能源,更快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清洁发展,从而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大贡献。
西方错评中国排放总量
于庆泰还特别提到了目前正在召开的印尼巴厘岛会议。于大使说,围绕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安排,各方分歧明显,谈判非常激烈。“中方希望谈判各方特别是发达国家充分显示政治诚意,本着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免遭气候变化危害的宗旨,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为谈判达成一项合理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安排”。
于庆泰对记者表示,当前西方舆论比较关注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飞速增长,“我想通过贵报提请西方舆论,充分注意这样一些基本事实”。
他说,首先,中国排放总量大,并非因为中国人均排放量高,而是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大,“事实上,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还比较低,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3”。二是中国仍然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善13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的“发展排放”在一定时期难免会有增加。三是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生产的产品为世界各国享用,但却承受着“转移排放”带来的越来越大的压力。于大使说,西方国家希望抛开这些因素关注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这种做法不仅有失偏颇,而且是不公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