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造领(右)、刘平秀(中)父女和刘明锁在一起 |
2007感动河北候选人物①刘造领父女:半个世纪的爱心接力
本报记者王萌/文 赵海江/图
他是一位朴实憨厚的庄稼汉,他的一生清贫而拮据,但半个多世纪前,只因邻居临终前的一句嘱托,他便倾尽半生的精力照顾着一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智障患者。如今他年事已高,照顾智障者的爱心接力棒又传到了女儿手中。正因为有了一家人的无声关爱,使得原本苦命的智障患者幸福而安详地活过了大半生。
■人物回访
9月21日,本报以《大爱无声50年》为题,报道了晋州市晋州镇东张村刘造领倾尽半个世纪的精力,照顾智障患者刘明锁的事迹,文章见报后立即引起数万读者的关注,人们纷纷对这对平凡又朴实的农家父女伸出大拇指。
昨日上午9时许,当记者再次踏进刘造领家低矮的瓦房时,一家人正其乐融融地忙着和面、拌馅,虽然屋内的家具简朴而破旧,但却被刘平秀收拾得极为干净整齐:“听说你们要来,平秀她们一早就开始忙活,想包顿饺子给你们吃。”见到记者,刘造领便热情地招呼着,坐在一旁的明锁也紧跟着搭话:“对,留下来吃饺子。”此时的明锁已经换上厚厚的羽绒服,脚下的一双棉鞋也是崭新崭新的。刘平秀告诉记者,羽绒服是民政局的人送来的,棉鞋是入冬前她赶着做出来的,有了这些,老人过冬应该没问题了。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此时户外最低温度已经降到零度以下,但刘造领家中却仍没有生起炉火,刘平秀说,现在天儿还不算太冷,而且两位老人都有厚棉被,等进了腊月再生火也不迟。可记者却分明注意到,糊着塑料布的窗户已经很旧了,四个角都微微翘起,想必冬夜的寒风会顺着缝隙钻进屋里来。刘平秀的姐姐告诉记者,晚一天生火就意味着每天能节省些钱。
在当天的采访中,给记者提供线索的赵忠瑞老人也来到刘造领家中,闲谈中他还提起了一段往事。原来,多年前刘明锁一家是从外地迁到东张村的,尽管一些村里人都瞧不起外来户,但好心的刘造领和妻子仍然时常接济这一家人。也正是当时的照顾让明锁的父亲认定这是一家好心人,才放心将明锁托付给刘造领。显然,几个女儿对这段往事并不知情,始终以为明锁就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听了赵老的讲述,几人都显得有些惊讶。面对这段往事,刘造领也点头承认:“当初他们是从外地迁来的,因为明锁母亲早早就去世,他们父子俩也就在这里住下了。”由于担心女儿们会对这件事儿有抵触情绪,刘造领才迟迟没有吐露实情。了解到父亲的担忧,几个女儿连连摇头表示,经过这么多年的朝夕相处,刘明锁早就融入一家人的生活,不管他是本村人还是外来户,这些都不再重要。
赵忠瑞老人告诉记者,本报报道刘造领一家人的事迹后,村里人都以他们为榜样,人人都为自己村里出了个道德典范而自豪。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关心和赞赏,刘平秀脸上也洋溢出满足的笑容:“我没什么过多的要求,就是希望明锁哥和我爹能过得尽量舒心,让他们安度晚年是我现在最大的心愿。”
■事迹回放
晋州市晋州镇东张村刘造领老人今年77岁,半个多世纪前,因为智障患者刘明锁的父亲临终前的一句嘱托,他毅然决定收留明锁,照顾他的生活起居,那一年刘明锁仅仅18岁。
然而,命运却没有眷顾这个朴实善良的庄稼汉,收留刘明锁后不久,刘造领的妻子就突然病倒最终不幸去世,撇下了6个年幼的女儿和严重智障的刘明锁。为求生计,刘造领咬牙变卖了宅基地,挺过了那段艰难岁月,但就算是这样,刘造领也从没让明锁受过半点委屈。刘造领始终重复着一句话:“既然收留了他,就要好好待他,不能让他受委屈。”
由于家中全是女儿,多年来的不便之处自然也少不了,随着女儿年龄的增长,始终和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傻哥哥生活在一起,村里的风言风语不断传来。但在父亲的影响下,几个女儿对这个傻哥哥始终不离不弃,用行动堵住了闲言碎语。随着刘造领年事增高,照顾明锁的重任又落在他的小女儿刘平秀肩头,为了更好地照顾两位老人,刘平秀毅然决定招个上门女婿,首要条件就是,必须接受明锁哥哥,待他就像亲人一样。如今在刘造领家有个“家规”,就是不管遇到什么事儿,谁都不能呵斥明锁,要让他幸福安详地度过余生。
■报道回顾
2007年9月21日《大爱无声50年》
2007年9月30日《刘氏父女获“优秀道德公民”称号》
■报道影响
本报对刘造领父女进行的报道,迅速引起诸多新闻媒体和晋州市委的关注。晋州市市委书记高度评价刘造领、刘平秀父女大爱义举,并亲自作出批示,授予父女二人“晋州市优秀道德公民”称号。
■感动热线
作为一名普通的庄稼汉,刘造领的善良和无私让人震撼,在那么艰苦的岁月里,他能够对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智障者不离不弃,而且50年如一日,这样的胸怀让人肃然起敬!
———省会市民汪先生
读了《大爱无声50年》我久久不能平静,禁不住热泪盈眶。刘造领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儿,但他润物细无声的义举,在我看来却是最为难得。多年来他不求回报,不求赞扬,始终默默照顾着智障者,奉献了一辈子。虽然他的物质生活仍然清贫,可他的精神却无比富有!
———晋州市苏女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