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长假第一人刘玉峰对本报记者说,当年就是在这里给国家机关抄写建议书的 |
1999年十一设长假制度 2000年五一黄金周称谓流行 人多拥挤
人大代表建议取消 黄金周九年之痒 五一假变1天
新放假方案昨天公布 长假由三个减为两个 提出长假第一人表示 黄金周已完成历史使命
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昨天通过新华社对外公布,并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
按照新的放假办法,五一假期减至一天,这意味着自1999年国庆开始实施的黄金周长假,明年将由3个变为2个:春节和国庆。
面对此消息,第一个因提出设置五一、国庆长假而被载入《中国旅游年鉴》的河北沧州市民刘玉峰表示,黄金周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1999年
上书国务院建议设长假
“刚听到时,我还是有些惊讶。”刘玉峰说,早在1999年2月,他曾上书国务院及相关部委,提出设置五一、十一旅游长假的建议。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刘玉峰回忆:1999年2月一天晚上,他正在沧州铁路部门值守道口,广播中传来四川百万人春节外出旅游的消息。
这让他想起了日本的“快乐的星期一——经济复苏计划”:金融危机后,日本为刺激消费,提出增加14天国假日,全部安排在星期一,便于同公休日在一起消费。
于是他用了两天时间,写了一份800余字的《年休假改为旅游假的建议》。建议提出:全国年休假时间为10天,五一和十一各5天,这既是国家规定的休假日,又是旅游黄金季节。
随后,他抄写了5份,分别寄给国务院和原国家经贸委、国家旅游局、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及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黄金周的方案最终是由国务院决定的,当时是为了拉动内需。”《中国旅游报》经济编辑部主任刘思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他同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1999年十一开始,国家将3天法定节假日与前后周的周末合并,形成了春节、五一和国庆3个7天长假。
“当时没有向民间征集意见,几乎没有争议地确定下来了。”刘思敏说。
■2000年
商家赚大钱黄金周流行
刘思敏描述:1999年十一是“水到渠成,开闸放水”。2000年春节,旅游消费和春运需求叠加,没有引起足够重视;2000年,第一个五一长假,人们开始旅游包机、乘旅游专列,手持护照出境游,前所未有的旅游“井喷”震撼华夏。
刘玉峰还记得,1999年十一还称为长假;2000年,第一个五一长假过后,黄金周一说开始流行。
实际上,1999年10月12日,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在《公休假延长了,国内游更热了——国庆假期国内旅游情况综述》中,第一次使用了“旅游黄金周”的概念。
而后,媒体上用“钵满盆满”形容商家的收获,用“假日经济”形容黄金周成经济新动力。从此,“黄金周”一词开始流行。
“黄金周”很大程度上释放了居民消费潜能,实现了“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经济目的。
统计数字显示,1999年五一因为一天的休假,很少有人出游,而1999年十一,全国出游人数达到280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41亿元。2000年五一的旅游人数达5980万人次,旅游收入230亿元。
■2000年后
外出旅游烦人多食宿难
2000年后,旅游支出已经成为不少家庭的日常消费项目。
杨华在深圳一大型软件公司工作,2000年五一,他去香港,意想不到的是,当天能接受价格的酒店都提前被预订完了。除此之外,在乘去海洋公园的缆车时,他竟在山下等了一个多小时。
“‘黄金周’制度所暴露出来的弊病,归根到底在于这一休假制度设立初衷的功利性上。”虽然第一个提出设置黄金周的建议,但刘玉峰也认识到黄金周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005年五一,杨华和一群朋友自驾游去杭州。十余人在一个农家菜馆里吃午饭,十个菜只上了三个菜,结账时三个菜130元。“手撕包菜”平时在10元左右,五一时卖到了48元。
三星级酒店平时300元,黄金周标价竟在1300元。他们驱车到杭州以外的婺源市,选择了一家类似招待所的酒店,价格也在388元一天。
“西湖边上,人都是前胸贴后背,湖上的船不用划,人可以在船之间走来走去。”杨华说。
经历了最初的“蜜月期”,黄金周弊病凸显,其中,“人多拥挤”最为人所诟病。
另外,旅游景点的“乱收费”、“卫生太差”、“公厕拥挤”和“旅游标识不清晰”等,也引起了人们的不满。
■调查结果
六成多网民支持取消五一黄金周
国家发改委今天公布了最近在网上开展问卷调查的结果。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网民支持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
国家发改委表示,取消五一黄金周增加传统节日,是为了增加民族特色,缓解假日安排过于集中,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要与完善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相结合。
今年11月9日至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开展了网上问卷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1.对于将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由10天增加到11天的问题,总投票1497319张,其中,支持1243058张,占83.02%。
2.对于将“五一”国际劳动节调整出的2天和新增加的1天用于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问题,总投票1499337张,其中,支持931242张,占62.11%。
3.对于保留“十一”国庆节和春节两个黄金周的问题,总投票1488172张,其中,支持1138311张,占76.49%。
文/记者徐烨
黄金周大事记
1999年10月 中国开始实施长假制度
2000年5月 我国旅游业出现井喷,“黄金周”一词开始流行
2004年2月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一次会上建议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
2004年11月 国家旅游局表示,短期内不改变黄金周制度
2005年3月 纪宝成再次提出将民族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的议案
2006年11月 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提出取消黄金周方案
2007年11月 带薪年休假规定(草案)和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征求民意
2007年12月 五一黄金周正式取消
2000年五一后
长假被异化人称“涨价周”
黄金周给杨华最大的感受是离“人”的福利太远。它为少部分群体如旅游业、交通业、餐饮业、服务业带来的是“黄金”,而对于广大的老百姓,“黄金周”异化成“涨价周”、“污染周”、“景区生态灾难周”。
2000年五一黄金周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院长赵鹏最先提出“黄金周取消论”。
“实际上,最早提出取消建议的,是旅游部门自己。因为旅游部门这几年已经充分体会到,违背其正常经营规律的‘黄金周’模式,确实是弊大于利。”赵鹏在接受《重庆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得出,1999年之前,全国连续数年的旅游收入增长都在22%左右;实行黄金周之后,连续7年来每年的旅游收入增长却降低为12%左右。
赵鹏说,有关旅游部门建议将固定的强制性休假改为弹性的分时度假,发掘带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刘玉峰也表示,希望黄金周能做些调整,每个周末休息一天,到月末四天,形成小黄金周。
■2004年
代表提议案取消黄金周
2004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增加中国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的议案。
纪宝成在议案中提出,在全年法定假日总天数不变的前提下,缩短五一和十一的放假时间,增加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并进一步强化春节的核心地位,同时落实《劳动法》规定的带薪休假制度。
这引起中央有关部门的注意。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认为:“传统节日的增设,尽管效果不得而知,但可视为积极的尝试。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冲撞是一个自然现象,很难避免。”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提案呼吁取消五一、十一黄金周。
蔡继明对本报记者表示,去年11月他们课题组通过不同渠道提出方案,这和不久前公布的草案基本吻合,对于新的方案,国家发改委还采纳了其他学者提出的意见。
■2007年
新方案出台五一放一天
就在今年年底,关于改革黄金周的讨论,一下子推到风口浪尖。
11月9日,国家发改委网站正式公布了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方案。与之前有关专家提前透露的方案基本一致。
发改委授权多个网站开展民意调查。据初步统计,一周时间约155万网民参与调查,超半数网民支持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
提出设置长假第一人刘玉峰表示,他一直在关注假期调整征集民意的动向,只是因为老父病重没有参与投票。不过,要是投票,他还是希望在增加传统节日的同时保留黄金周,如果假日总量保留不变,他认为增加传统假日,取消黄金周有好处。
12月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草案)》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草案)》。
12月16日,修订后的放假办法通过中国政府网、新华社对外发布,确定取消五一黄金周,保留春节、十一两个长假。8个7日长假之后,五一回归一天假期。
本版撰文(除署名外)/黄蕾摄/特约《沧州晚报》记者傅新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