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华风味:共荣美味猪扒包
文 / 本刊特约记者 钟兰
访美食别嫌远,吃正宗品牌猪扒包要由澳门城区过跨海大桥来到仔离岛。在仔市中心街口两株假菩提树下,有一家颇具60 年代露天茶座风情的大利来记咖啡室,驰名台港澳及内地的大利来记猪扒包就出品于此。
松脆鲜香大快朵颐
下午三点整,猪扒包准时开始售卖,店堂内搬出新出炉的炭烤面包和一大盘热气腾腾的猪扒,两名店员配合娴熟,一个以长刀剖入面包脆皮,将面包从侧边剖成两半,另一个将一大片炸得香酥油亮的猪扒麻利地夹入包中,顺手切去多余部分,再装入纸袋交到顾客手中,老板在柜前收钱、交包,热情地招呼客人。
一天的猪扒包生意,就在这忙碌的半个多小时中做完。大利来记猪扒包一天只卖500 个,周六、日只卖800 个,想吃,要趁早;来晚了,就买不到了。
坐在桌前细细端详辛苦排队才买到的猪扒包,未吃之前已闻到一股细细暖暖的麦香。面包的表面硬硬脆脆,表皮微微泛黄,有点类似法式面包的硬韧。里面夹的猪扒很大块,松、软、油香泛亮。先咬一口露在面包外面的猪扒,口感多汁,鲜嫩酥香,还别有一番腌制后的浓浓异香。美食面前无淑女,张大嘴狠咬一口 —— 又香又松脆的面包,和幼嫩鲜香的扒肉刹时配合在一起,吃起来两颊生津,舌底留香。
再看看手中的面包,咬过的“月牙”缺口处,显现出面包外脆内软的两层本质,别看外层脆硬,内里却十分软韧,有点类似家常式的软饼,面包贴近扒肉的剖面已被扒肉油汁浸得“软淋淋”;猪扒肉选料正点,十分鲜嫩,而且猪扒煎的火候和时间控制得恰到好处,肉块边缘带有一尾短骨,边缘较薄的地方,都带点焦脆,好吃到不行。
秘法繁复限量供应
向老板讨教“秘方”,原来做猪扒包大有讲究。
首先,要选用上等的猪扒作原料,以近20 种酱料腌制过夜,再以木槌松过骨之后,不粘粉直接油炸,边角炸得有些焦脆,方才得用。猪扒制法据介绍是得到过葡国客人的言传手教,至于酱料配方,可是商业秘密哦。
这里的面包之所以烤得香、咬起来带劲的原因,是因为使用的土窑炉,用木柴烧火。用老式的窑炉烤面包方法看起来简单,但把握火候却很难,司炉的老师傅已六十多岁了,经验十足。问到掌握火候的技巧,老师傅风趣地做个鬼脸,笑而不谈。可是笔者由此探究明白:正因为土法烤制面包很难,工序繁复,所以猪扒包只能“限量版”供应。
为了保证质量,店里每天只会准备出产一炉的面包原料,等到下午三点准时出炉,出炉即卖;至于猪扒也要下油锅新鲜炸好,配合刚刚出炉的面包,才造就一只澳门正宗品牌的大利来记猪扒包。
葡国老饕点化成金
谈到猪扒包创制的由来,却有着一番故事。
大利来记猪扒包创制人好姨,年逾七十,她早年与丈夫陈先生本来是仔一间爆竹厂的工人,生活十分清贫,年纪稍长的子女都要帮手做爆竹帮补家用。在仔,过去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爆竹厂, 仔爆竹亦声名远播,许多附近居民均以在这里打工为生。但由于邻近爆竹厂经常发生爆炸,好姨担心家人安全,一直希望转行。后来她和丈夫就租下这间街屋,并向政府申请租用门前街口的空阔地带,摆放台凳开设露天茶座,经营小食。初时餐厅生意都很艰难,因缺乏特色食品,生意清淡,夫妻俩只好除做白天生意外,还要在晚间将店铺兼营麻将馆,赚取微薄收益。
后来生意出现转机,却是出于一个小小的机缘。原来大利咖啡室的隔壁早年恰是仔市政厅(现已辟为仔历史馆),许多葡国公职人员常来大利咖啡室吃早餐,一来二去大家也就熟络了。一天早晨,一位葡国客人来买几份包子当作早餐,顺口建议好姨按葡国饮食习惯制作腌猪扒,以配合包子来吃。好姨如获至宝,虚心请教,终于得到这位葡国客人的言传身教,她自己再糅合中国传统口味,摸索出猪扒制作方法,果然鲜香有味,受到客人追捧。事有凑巧,大利咖啡室马路对面,当时还开设了一间著名的中餐馆,其中的大师傅与好姨关系不错,得这位大师傅亲口传授,好姨又学会以木槌将猪扒肉捣松、离骨,使得猪扒具备富有弹性、细嫩多汁的特点。自此好姨的猪扒创出独特风味,加上自创秘制土法烤面包技术,大利来记猪扒包始得创出品牌,大受客人欢迎,大利来记猪扒包开始声名远播,四十年不衰。
如今,许多来自台港澳及内地的客人纷纷慕名远道而来,大利来记猪扒包不仅成为澳门民间著名美食品牌,这里更成为仔区内游人必至的访美食、游旧区的传统景点之一。每日午间游人趋之若鹜,露天茶座客人满座、人流排成“打蛇饼”式的转弯长龙,成为街口一道独特景观。笔者在现场逗留的期间,就有游人凑上前来,打听:“这么多人排队是为什么,卖的猪扒包有什么讲究?”待笔者将大利来记猪扒包的“前世今生”讲述一番后,这位游人立即欣欣然追向队尾,为猪扒包排长队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