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的古船还航行在回“家”的路上,但与它同行的商业化活动让人们平添了几分忧虑 昨晚5时许,整体打捞出水的古沉船“南海Ⅰ号”躺在沉箱内,缓缓离开它沉睡800多年的海域,驶向“水晶宫”。我们为它祈福,祝愿它能在专业考古人员的科学发掘中,将丰富的文化信息破解,唤回埋藏海底的古文明精魂!
之所以用心祈祷,是因为有所担忧。
“南海Ⅰ号”是个文物宝库,同时整体打捞新思路、新技术也震动世界,但与它同行的商业化活动,也让专业人士平添了几分忧虑。
古船未上岸广告满天飞 昨日,位于海陵岛上十里银滩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前,前来一睹“南海Ⅰ号”新居的游人络绎不绝。“南海Ⅰ号”还没有抵达,博物馆也没全部建成,但主体建筑上各种广告条幅已经列队“迎候”,很多想在“水晶宫”前留影的人,都皱起了眉头。
这还只是一个表象,引起最多争议的,还是“南海Ⅰ号”整体出水前当地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本来,一个重大古船打捞项目的发布会,自然应当以打捞方和文物考古专家为主。但事实相反,专业人士一个未到,主席台上五位发言人都是当地官员。而发布会的主题,也是如何借助“南海Ⅰ号”发掘和博物馆的建设,打造旅游文化品牌,“打造粤西旅游经济龙头”,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至于文物保护,发布会甚少谈及。
考古项目发布会变成了旅游推介会,不少媒体质疑,却被以“考古和打捞人员忙”为由搪塞。而昨日我们看到一位当地领导关于博物馆建设的发言,内容同样是如何利用“南海Ⅰ号”品牌带动旅游业发展……
如何保证文物不受伤害 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研究是科学探索行为,需要严谨、审慎的态度。
考古专家们表示,文化、经济共发展毋庸置疑,考古和文保行动也并不会武断拒绝经济活动搭顺风车,但关键有个前提:要保证文物不受伤害。这就需要有权威的机构监管好。在中国,这个机构只能是政府。但他们看到,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发展理念里,发展经济的位置过高,这让他们多少有些担心:文物非其他,稍有不慎,将会留下永久遗憾!
“星巴克”开进故宫又被“赶出”;盲目修电梯,张家界差点被取消世界文化遗产称号……“南海Ⅰ号”考古行动中产生的种种非议,也亟盼有关方面头脑清醒,把握好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关系,把握好“度”。
多级监管并开放舆论监督 保证文物的安全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强调,以后“南海Ⅰ号”和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参与旅游开发,接受市民参观,但对进馆人数要进行测定和控制,确保不能影响“水晶宫”内文物的发掘和保护。
有专家建议,在这类事关文物保护的公益活动,不仅要多级部门层层监管,而且要全面开放舆论监督的渠道,使博物馆和旅游开发项目完全处于透明的监督之下,避免800多年古船遭受人为破坏!
本报记者 夏杨 张演钦 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