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政府在广州设市舶司打开大门发展经济 本报记者 邓琼
“南海I号”到底从哪座城市开出?专家们尚无明确结论。但在那个时代,在临近华南的广阔海域上来来回回的商船,有一半多是以广州作为出发地或者终到港的,这大致不会有误。
因为宋朝时的广州,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大外贸进出口港。
设市舶司出国招商 外商经营环境一流 千万不要以为骑马夺天下的皇帝来不及考虑发展经济的事情。宋太祖开宝四年2月(公元971年),宋军刚夺下广州城,朝廷当年6月就在这里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市舶司,功能上相当于今天的外经贸委加海关,而且不受地方政府牵制,直接听命于朝廷。
随后,海外招商工作成为市舶司的“重中之重”,史书上用“招诱奖进”来形容宋代朝廷的积极态度。公元987年,宋太宗就派了8名内侍分四路去往海外各国,带着国书和金帛“勾招进奉”,到处收购香药、犀角、珍珠、龙脑等海外奇珍,并一路广而告之:“我大宋喜欢这些宝贝,钱又多,大家赶紧去做生意吧!”
此外,每路使节还带上三份空着接受者姓名的诏书,看见谁需要示好邀商的当场填上就发。这样的工作可以说是市舶司的“例牌”,如果“海舶久不至,便招徕之”。招商工作成绩卓著者会加官进爵,外国商人招来大生意也被赐予“承信郎”荣誉官衔;相反,如果弄到外商亏损、影响往来贸易的,责任人便要作降职处理。
当时,在广州的外商能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每逢大宗生意往来,市舶司就要按例设宴招待外商,连船上的艄公、水手都有份;外商遇到市舶司的官员强行征收或贱买,还可以投诉;如果外籍商船海上遇险漂流到广州,都会得到无私援助,船主若是不在了,当地的官吏们还会帮助清点货物、代为保管,等着他的亲属前来认领。1068年开始,广州知州张田、程师孟等在广州建起了“外商子弟学校”,一时间声名远播。
优厚回赐外加免税 有外商钻政策空子 外商到了广州怎么做生意?
官府经营的第一类叫“贡赐”,其实就是各国使节来朝贡,宋朝政府委托广州的地方官吏根据贡品的数量和质量估价,再“回赐”。由于宋朝政府以天朝大国自居,“回赐”往往十分优厚。例如,宋神宗年间有阿拉伯使节奉上乳香药,广州方面估价应回赐钱二千九百贯,结果最后又另外赏银二千两。这么划算的买卖,还不用交税,自然有人钻空子。南宋年间就发现过有外商假装贡使,想来占咱们中国公家的便宜。
另一类官家买卖就与今天的外贸比较类似了,由政府向市舶司投入大批资金,收买外国商人贩运到广州的商品。如果是属于官府统购商品,就得全部由政府买断,价钱当然比市面上低,也禁止外商向私人出售;其余一般物品,由官府收购部分之外,再向市面开放。
广东外贸地位早定 有人趁机出国赚钱 北宋先后在国内的11个口岸设置过市舶司,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是业务最忙的,占了全国对外贸易的八九成。其中,广州毫无疑问具有压倒性优势。请看一例:公元1077年,上述三地收购的乳香,泉州、明州一共是5300多斤,但在广州一地就有34万多斤!贸易一盛,税收自然也就最多,看来广东作为“外贸第一大省”的历史地位自那时起就已经奠定了。
所以,广州几乎成了当时国际外贸行业中“中国”的代指,海外各国来中国计算里程也是以广州为终点。南宋人赵汝适记载了当时与广东通商的国家和地区就有57个之多。
中国人也没放过这外贸的大好形势,广州的官员和商人有不少动起了出海做生意的脑筋。他们把国内出产的瓷器、丝织品以及土特产等贩到异国,再换取国外的香料等宝贝运回国卖,一来一去,获利几十倍都不稀奇。在广州,还出现了专门向他们贷款的高利贷者,而且很有信义,就算这些商人一去十年,只要回国后还钱,也不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