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浪延误“南海一号”登陆
4年前境外海盗即瞄上"宝船"
□晨报特派记者郁潇亮广东阳江报道
昨天上午8时多,装载着“南海一号”的全潜驳“重任1601”在两艘拖轮、三艘海事巡逻艇的护卫下,驶向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前方的临时码头,在码头外约500米的位置抛锚停下。
“水晶宫”附近拉起警戒线
“由于目前风浪较大,船较难靠岸,预计‘南海一号’最快的上岸时间可能在今天傍晚或明天。”昨天上午,记者来到“水晶宫”外的临时码头,看到“重任1601”驳船在两艘大型拖船的牵引下,已经在距离临时码头500米左右的海域停泊。广州打捞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昨天凌晨1时不到,“南海一号”就已经抵达这一位置,但由于海上风浪较大,为了安全起见,上岸时间遂向后推移。
记者在现场看到,警方封锁了进入“水晶宫”的唯一路口,车辆不能随便进入,一路上都有警车往返巡逻。而在“水晶宫”附近,当地警方拉起了警戒线,要求前来观看的市民退到警戒线以外的地方。用来运送“南海一号”的360米滑道上,工人正在紧张地施工,阳江武警支队也在清理现场。“水晶宫”的施工人员正在做最后的准备,一些工人在检查上面的防腐漆,其他人则在清理周围的杂物。
秘密保护“南海一号”16年
冯振红上尉是阳江市公安边防派出所的一名武警警官。服役以来,他就和战友为了保护“南海一号”的安全而日夜枕戈,多次驱逐了觊觎海底文物的盗贼。“从2005年以来,进入警戒海域的可疑船只达85艘,境外海盗也曾试图接近‘南海一号’。”在他的记忆里,与这些窃贼的斗智斗勇何止一次两次。
2003年4月,边防官兵通过情报获悉,香港有3个文物盗贼勾结东南亚海盗,企图来阳江海域窃宝。支队立即调集警力,加大公边艇的巡逻密度。同时,组建了一支海上机动分队,抽调东平边防派出所警力联动。
冯振红告诉记者,仅从2005年以来,武警阳江边防支队就累计出动警力2600余人次,船艇260多艘次,往返航程9800余海里,劝阻、带离进入警戒海域的可疑船只85艘。
据了解,1987年夏天,“南海一号”被发现,但在2003年之前,中国有关方面一直未向外界披露有关信息。同年,刚刚组建的武警阳江边防支队就开始暗中保卫“南海一号”。直到2003年,“南海一号”的打捞计划公之于世,阳江武警边防官兵的保卫工作才由秘密转入公开。
保护水下文物亟需立法
国家文物局局长、全国政协委员单霁翔向记者表示,目前亟需完善水下文物保护的立法工作,防止境内外对水下文物的大肆盗取。单霁翔一直致力于推动我国加入《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督促尽快制定颁布《博物馆条例》以加强文物执法工作。
“南海一号”出水当天,不少考古专家指出,“南海一号”可能引发新一轮海底探宝热。专家认为,完善法律是切实保护水下文物的一个必然途径。
广东水下考古研究所的魏峻博士告诉记者,为了获得中国文物并逃过法律制裁,海上盗宝者使出了各种招数。盗宝者熟悉国际法,非常善于钻国际法的空子,比如国际公约中有“无人认领的沉船允许拍卖”的规定,于是他们将从中国海域打捞上来的文物藏匿一段时间,等过了法律规定的确认期限,再将其堂而皇之地拍卖。
国家文物局法规处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根据国家文物局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对于遗存于中国领海内以及依照中国法律由中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的文物,无论其起源于中国或起源于外国,均属中国所有;对于遗存于外国领海以外的其他海域以及公海区域内的起源于中国的文物,中国享有辨认器物物主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