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人民日报海外版

文化遗产的当代命运(组图)

2007年,转瞬而过。

  这一年中,有许多“新事物”蓬勃而出,也有许多“旧事物”悄然而逝。新闻,渐渐在岁月中变成了记忆;历史,仿佛就在这新与旧的交替中完成。

  作为一张记录“旧”日辉煌的“新闻纸”,文化遗产版走过了不寻常的2007年。你以为她触摸的是历史,可是她却伫立在这个新的时代,面向未来;你以为她记录着这一新的时代,她的目光却又停留在过去墙头上的一幅画、乡村老人口中的一支曲、祖先陵前的一缕烟。

  翻阅过去一年中的近50块版面,纸页竟已泛黄、文字却还鲜活难忘。
很难忘记,《角弓雕翎三百年》中作者对弓箭作坊历史的细密梳理;很难忘记,《十指神功都被他带去了》中在记录了物是人非之后,作者的一声叹息;也很难忘记,《高山流水觅知音》中,被描摹得流光溢彩的古琴风景。

  然而,你以为,这历史尘埃落定后的蓦然回首便是作者们想说的全部,那么你错了。因为,同样让人难以忘记的是,作者们对这些文化遗产当代命运的记录和探寻。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当戏曲遇上动画》里“新瓶”与“旧酒”式的追问;才有了《小人物们的“非遗”梦》中对文化传人们处境的担忧;也才有了《清明时节“语”纷纷》中对如何回归“精神家园”的探讨。

  当这“新”与“旧”的两张面孔逐渐模糊了它们的界限、逐渐在我们的文字中合二为一的时候,我们终于明白,记录“文化遗产的当代命运”,才是我们在这一年里真正愿做、真正在做的事情。杨凯撰文

  记忆的现实对照物

  本报记者 殷新宇
殷新宇

  写《角弓雕翎三百年》是今年2月间的事情,谈的主要是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聚元号”弓箭的过去与现在。今天,我写这篇短文时,“聚元号”墙上那本过去一天就撕去一页的年历想必也只剩下几页。一年快过去了,杨福喜也还在依照着古老的工序完成自己的使命吧。本想打个电话问问他,找出名片,却又放下。他曾答应,“聚元号”如果有什么变化会告诉我的。

  没有变化,对于“聚元号”、对于杨福喜也并非不好,我这样想。传统的东西总在默默地不显山不露水地向前走着,固有的轨迹改变太多未必是好事。

  金戈铁马已是历史烟云,弓箭成了冷兵器时代的孑遗。现代战争,士兵突击靠的是真枪实弹,飞将军穿越时空来到今天,可能也会放下弓箭爱上机枪。最终,与俱乐部里的箭靶为伴,或是摆放在室内一角供人观赏,成为角弓雕翎的归宿。以这样的脉络对弓箭的前世今生进行梳理,难免会感慨唏嘘。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会有物质的表现形态,传统弓箭制作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物质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弓箭。物质形态失去了生存土壤,或许渐渐退出常人的视线。但是,只要我们听到“弓箭”二字,脑海中总会升腾起古代战场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还会一再出现在文学、影视作品当中,弓箭是画面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道具。

  如此看来,弓箭的形象会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永远地占据了一个位置,那是祖先在我们的记忆之树上刻下的一道痕迹。而“聚元号”传承的宝贵意义,在于为我们提供了记忆在现实世界中的对照物。

  舞蹈诗背后

  本报记者 周小苑
周小苑

  那天晚上,去看舞蹈诗剧《清明上河图》。在看节目的路上,我一直怀疑,香港舞蹈团能否成功将名画《清明上河图》搬上舞台。

  戏过三场,我就被彻底征服。正如舞蹈史专家王克芬所说,现代化的视野、诗化的手法与朴实的民间舞结合起来,充分表达出了中华文明历史的厚重。

  画卷《清明上河图》历经千年,固然珍贵,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将画卷真迹束之高阁,老祖宗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的传承。舞出古画,舞出历史,这不得不说是对中华文明最好的诠释方式之一。舞蹈冲破了艺术间的界限,使得一幅古代名画就这样重新复活起来。

  文化遗产需要保护与传承,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也需要我们将它永远留下。我很感动于年过80的王克芬老师,仍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国舞蹈发展史的研究,她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对中国民族舞蹈更加了解,不会因为年代久远而被遗忘。比如《清明上河图》舞剧就是以宋代民族舞为载体,才更加真实地重现了当时汴京的繁华。

  结束采访,离开王老师家时已经晚上九点了,但她仍没有睡意,案前的台灯下,她还一个字一个字地校对着即将出版的舞蹈史教科书。看着她的身影,我知道现在仍有很多人工作在保护中华文明的第一线,古老的中华文明一定会永远灿烂,而这也正是我们版面所致力的目的。

  更新的火却在消没

  本报记者 郑 娜
郑 娜

  许多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于生产力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才使其立足之地越来越窄的。比如北京聚元号弓箭制作、福建龙岩客家土楼营造等技艺。

  我们很难抗拒新老事物更替的规律,不过,附着在事物上的情感却不容易改变。最近看到一则报道,辽宁省鞍山市有一位61岁的赵老太太,23年来每年给爱人送一条手绢做生日礼物,并在手绢的一角上绣着他的名字以及那年他的年龄。

  手绢,对我这所谓的“80后”来说,更多只是童年的记忆,不但不知道它能够变成美妙的礼物,而且听闻赵老太太说手绢越来越难买,质量也不如以前好了,不由得担心起来,这没人惦记着的手绢,未来是否会面临消亡的命运?

  德国诗人里尔克有一首诗写道:机械排挤掉我们的手腕/你们不要让过度迷惑/赞美“新”的人,不久便沉默/看哪,星辰都是一团旧火/但是更新的火却在消没。

  不过二三十年的时间,我们使用纸巾忘记了手绢,使用塑料袋忘记了菜篮子,使用饮水机忘记了热水瓶。我们眼皮子底下的事物,谁也不敢否认几百年后有成为文化遗产的可能,但是,人们似乎更关心几百年前、几千年前。历史总是在重复,大部分人意识到了,可仍然选择让它重复。

  沉默与孤寂的力量

  本报记者 赵晓霞
赵晓霞

  时近年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仍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回想起记者赴工程现场,专就工程涉及地域的文物保护问题采访忙碌在一线的考古工作者时的情景,记者仍为他们默默无闻、献身考古事业的精神所感佩。

  当时,面对那些泛绿的青铜、失序的金缕,还有零落成星星点点的断瓦残垣,身处在难以掇拾的古迹遗址中,茫然的记者深感无知和无力。若没有那些埋首于工地的文保工作者,记者会更觉无助!但因为有了他们,古人留存下来的文物,才能被考证、识断、连缀;这些珍贵的古物,才能在幽泽之外,重现昔日的辉煌。

  然而,昔日的繁都胜景,古时的通都大邑,多已沧桑成芜草败莠。故当代投身于考古事业者,其所承担的孤寂与清苦,实非常人所能堪,更非无此志趣者所能受。但记者一路访看,有年逾七旬依然活跃于一线的曹桂岑,有甘愿放弃优越生活条件投身文保的楚小龙,也有朴实尊师虚心求教的朱家生……他们的执著,曾留于记者的镜头中,更存印于记者的心里。这不单因其见识学问,更为其质朴可佩的言行,正是他们,令今人能见古时物,也能令读者顺着记者的笔触,感物更感人!

  今年夏天,年轻的脸

  本报记者 吴月辉
吴月辉

  一转眼,北国已是飘雪时节,犹记采写《古琴:高山流水觅知音》和《耍牙的姑娘》两篇文章时还是夏季。江南的天气潮湿而闷热,燥热的阵阵侵袭时时让我感到混沌,然而与两个主人公朱晞和薛巧萍的先后接触,却让我能感受到一丝清凉。一位人到中年就已大有成就,一位20出头就崭露头角,然而,相对于古琴和耍牙这两门历史悠久的古老艺术而言,他们都是如此年轻。

  在采访中,我总是不断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虽然期间每个人都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和坎坷,但一谈到自己钟爱的艺术,能感受到那种洋溢在他们脸上的幸福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与他们的交谈中,我时时被感动着。

  在当今绝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大有“钱”途的职业时,他们的选择让我看到了艺术的希望——“艺术是靠人来传承的,艺人总会老去,但艺术却需要永葆青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重视保护的同时更需要的是在不断更新中传承,注入新的血液,这样才能够真正得到发展。这种传承需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像朱晞和薛巧萍那样将自己的人生与这些艺术、这些绝活相连接,一代代更替,使艺术能以最适应时代的方式得以永存。

  藏戏是种生活方式

  本报记者 张意轩
张意轩

  虽然已时隔一年,采访次仁老人的那个清晨,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徘徊,老人现场清唱的那段藏戏,更是时常在耳边回响,带我回到西藏那高远澄澈的天空。

  在过去的这一年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变化,确实也在发生。比如,藏戏已逐渐为更多的人所熟悉。报章、电视台以及各地的舞台上,时常有藏戏的消息传出。特别是最近在全国各地巡演的杨丽萍的最新作品《藏谜》,更是以其原生态和现代流行元素的结合,让藏戏成为了一种时尚话题。观赏藏戏,对于我们中的很多人而言,是一种艺术欣赏,或许,还有几分带有商业意味的新鲜感。

  而对于次仁、小边多,以及千千万万的藏民而言,唱藏戏、听藏戏,是一种精神信仰、一种生活方式,是他们的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

  如果说,商业的力量或可使藏戏走得更远更广,而这种源自于生活的最朴素的自然而然,则是藏戏真正的生命力之源。也只有当藏戏,以及其他的种种民间艺术和技艺,摆脱掉挂在名前的“遗产”两个字的时候,才获得了最长久的生命力。

  藏历新年又要到了,想必次仁老人又在忙着准备庆祝演出了,愿他的声音,依然洪亮。

  非物质性是保护重点

  本报记者 赵 珊
赵 珊

  今年8月间的一次采访,让我发现了武强年画。武强年画有着浓郁的农家气息,是民间艺术的代表。

  采访以前,年画这个选题不是很吸引我。因为我对年画不了解,觉得它就是农家过节时的喜庆贴画,能有多少吸引人的内容呢?采访后,原来的疑问被打破了。我对年画那朴实的品格,厚重的文化内涵萌生了兴趣。由这次采访,我想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一定要强调非物质性的内涵。年画如果从单纯的物质性来看,是比较简单的。而从非物质内涵来看,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年画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年画成品是物质性的,但它的生产、创作、口诀、经验、父传子授的传承方式是非物质的。非物质文化常以口头传承,年画虽然本身是物质性的,但它背后的风俗文化是由一代人口口相传的,非物质的,如果艺术没了,技艺消亡,不再制作也不再使用,剩下的就只有物质性的年画,未免可惜可叹。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杨福喜 | 殷新宇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