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东阳江12月28日电(记者郑天虹、赖少芬)28日,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终于迁入它的新家“水晶宫”。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南海一号”的庐山真面目会马上揭开,进宫后,古船将继续被封存在沉箱里进行考古发掘,有关人士表示,对“南海一号”的发掘工作将持续5年至10年。
广东阳江市文化局局长冯绍文说,“南海一号”进宫之后,不会马上打开包裹着它的巨大沉箱,古船将继续被封存在沉箱里进行考古发掘。条件成熟后,“水晶宫”里将注入12米深的海水,游客可从2楼的观景平台和两侧的长廊上观看考古发掘的过程。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预测,对“南海一号”进行文物发掘至少需要5至10年时间,届时,“南海一号”沉箱才能完全打开,向世人展示古船的真容。
从2007年5月开始,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委托中山大学生物科学院进行的“南海一号”水环境实验,由于实验必须持续近1年时间,目前“南海一号”在“水晶宫”的保存还没有得出最后的方案。
据“南海一号”水环境课题组负责人、中山大学生物科学院教授徐润林介绍,课题组对沉船周围的水、海洋生物、淤泥等进行了化学指标、生物指标等的分析,然后依据得出的数据在实验室构建一个仿“南海一号”水下环境系统,通过对各种指标的监测,测定沉船残片在现有环境中的损耗情况。
徐润林说,“南海一号”是一艘木船,微生物的分解会导致木头腐烂,因此控制水环境中的微生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降低微生物的存活量,需要减少海水中氧气的溶解量。届时将通过对“水晶宫”里的海水输入氮气的方式,减少溶氧量。但徐润林强调,水环境的溶氧量低并不表示要构建一个完全无菌的环境,关键是要控制好水中的温度和氧气的浓度。
徐润林说,“南海一号”进入“水晶宫”后,对水环境的构建将是一个非常周密的过程,由于“南海一号”原来处在一个较暗的海底环境,“水晶宫”里也将使用冷光源,以避免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破坏,这些都需要配备一些专门的设备,并对“水晶宫”内部环境进行一些特殊处理。
(责任编辑:张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