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六次加息给经济过热“踩刹车”
回顾2007年的货币政策,我们发现频繁的调控应对的是新“三高”现象日趋突出的严峻形势。为了防止经济由偏快发展到过热,今年以来,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出台了一系列的紧缩性调控政策对投资、物价进行控制。
其中,央行出台了一系列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六次加息、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
据新华社电2007年是货币政策备受关注的一年,这不仅表现在货币政策主题词由先前的“稳健”转为年中的“稳中适度从紧”,再到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的“从紧”,也表现在货币政策工具使用上的频繁。
投资高、物价高、贷款高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依然突出,并且还出现了通胀压力加大和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等问题。8月以来,居民消费价格(CPI)已经连续4个月同比上涨超过6%,其中11月CPI同比上涨6.9%,创出十年新高。经济增长存在从偏快转向过热的危险,而一旦经济过热,容易导致明显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和供需失衡,对国民经济和百姓生活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面对经济出现的新问题,为了防患于未然,6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而确立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标志着实施了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型为从紧的货币政策。
所谓货币政策“从紧”,通常是指适当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抑制贷款和货币供应量的偏快增长。事实上,央行今年的货币政策操作也实践了逐步“从紧”的原则。
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今年以来,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前所未有的10次上调,由年初的9%上升至14.5%,创20余年来的历史新高。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加强银行流动性的管理、缓解货币信贷扩张压力的一个主要手段。根据测算,当前存款准备金率每上调0.5个百分点,就能冻结银行资金1700多亿元。
六次加息抑制过度投资
央行今年加息的频率明显加快,共六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加息使得融资成本上升,有利于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投放,抑制过度投资。
在物价水平走高的情况下,加息也能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央行六次加息中,三次采用的是“非对称加息”,即存贷款利率调整有所不同。这三次调整使存贷款利差由3.60%缩小为3.33%。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说,实施“非对称加息”使利差减少,有利于抑制银行房贷冲动。
“从紧”压力开始显现
目前,一系列货币政策手段的累积效应正逐步显现。随着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各方普遍感受到“从紧”压力。央行第四季度调查问卷显示,感觉货币政策“偏紧”的比例达到54.0%的历史新高。有25.1%的企业家认为银行贷款掌握“偏严”,是近两年的最高水平。同时,贷款需求景气度也大幅下降。
与此同时,央行调查问卷显示,4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指数较上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这也是2004年以来这一指数首次改变每年4季度高涨的规律。企业家对2008年1季度投资预期也出现下行变化。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日前召开的第四季度例会认为,宏观调控已初见成效,各种调控措施将进一步发挥作用。下一阶段要采取多种手段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合理运用利率杠杆,注重引导公众预期。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外贸、金融监管等政策的协调配合,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基本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