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社会感动民族 “感动河北”是一项深入心灵的公益活动,它感动着社会,也不断地教化和感动着我们自己。
我总是认为,一个不能被感动的民族是一个行将死亡的民族;一个不会流泪的民族,是一个不坚强的民族,只有能够被感动,能够流泪,它才是一个真正强大的,富有高贵情感的民族。
杨卓舒(卓达集团总裁)
净化我心灵的美好历程 5年中,我一直是本报感动河北活动采访报道的骨干记者,经我发掘推出并最终获奖的感动人物共有13位,其他参与报道的还有多位。
正义、无私、赤诚、大爱、包容……,这些人类精神中最动人的品质,在他们的心灵深处闪光,他们也首先感动了我,净化着我的心灵,令我景仰而由衷赞叹。他们的担当、他们的作为,使我懂得了怎样做一个大写的人,使我懂得了怎样才能过一种有价值的生活,如果人生是一条河的话,那么,他们让我望见了大海的模样。
祁胜勇(本报首席记者)
英雄是含金的矿石 5年的感动评委,给我带来了5年的感动。
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不同,如今,英雄形象似乎并没有那么高大,相反,很多人物显得更为平凡,甚至他们在生活中并不见得是完美的。他们不是纯金,但他们是含金的金矿。
白贵(河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感动河北的“好模式” 作为一位退休职工,我是“年龄最大,资历最浅”。为能赶上那些文学界、艺术界、新闻界的诸位评委,保证评语质量,我的法宝就是“挑灯夜战”———每天凌晨两点,起身研读各位参选人物(候选人)的感人文章。
我还自制候选人名单,收集邻居、老师、卖报人、朋友们的见解,总结、听取来自“更广泛群众”的声音。收集意见,就是想更能代表大家的意见。
从活动本身看,感动人物评选这5年来,参选人物越来越多,人物代表性越来越强,类型越来越广,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议论。如今,燕赵都市报评选的感动人物这个品牌,越打造、越锤炼,越靓丽。尤其这两年,有些感人肺腑的好人好事已发展成了可以启蒙社会、指导社会的事件,对社会上普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活生生的人和事提出了解决办法。
郭志平(石家庄水泥厂职工)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