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准则来自孩子良知
面对《生活的准则》这个命题征文,学生能够认识并践行和接受的准则,更多是通过内心体验的“照镜子”实现的。在昨天JA中国主办的2007年《生活的准则》征文竞赛上海赛区颁奖典礼上,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会秘书长毛裕介指出,在孩子心目中真正形成并牢固建立起来的生活准则,不是喊口号、说空话、靠作秀“强加”的,而是在成人世界的示范引领下,孩子们调动良知的力量琢磨出来的。
一个“场面” 一个支点
生活中一个不经意的“场面”,能成为学生体验生活准则的“支点”。松江七中小王同学写道:那一天,我和妈妈去报亭买书。从谈话中,我得知那位阿姨由于前几年厂里不景气,下岗了,她向朋友借了些钱,开了这家报亭。妈妈问:“既然这么累,有没有想要放弃不干了呢?”“话也不是这么说,尽管日子过得是苦了一点,但是过得却很充实,幸福的生活是靠自己创造的嘛!”阿姨说。于是,小王与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的话联想起来,深有感触地说:“给我一根‘鱼竿’,我就能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这种从生活中悟得的道理,具有长效力。
两元车票 一个教训
西延安中学一位学生反思自己的一次经历:乘坐公交车时,“眼看着车即将到站,可是售票员似乎仍没有过来卖票的打算。不是忘了吧,我暗暗地想到。那还真是幸运啊,带着这样的心情,我下了车。”
她兴冲冲地奔回家,急于告诉父母:“我今天逃票逃掉2元钱。”那声音似乎是在宣布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一阵沉默……一直低着头看报纸的爸爸忽然抬起了头,脸色阴郁地说了一句:“你真的觉得‘省’这样的两元钱就算是贪到便宜了吗?”
事情并没有结束。许久不钓鱼的父亲竟要她一起去钓鱼,而且通过鱼儿上钩的情景,启发她“鱼是为了食物而被抓,那人呢?”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而这,应是每个人的生活的准则,她领会了父亲的深意。显然,孩子生活准则的建立,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文汇报记者 苏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