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访华旨在巩固战略伙伴关系
Alka Acharya
2003年,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访问中国,两国就指派特别代表以探索政治解决边界争议的可能性达成一致。5年之后,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博士访问中国。
此次1月13日~15日的访问是2005年温家宝总理和2006年胡锦涛主席对印度访问的回访。温总理的访问确定了解决边界争议的政治指导原则,而胡主席的访问确立了印中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在胡主席访问期间签署的《联合宣言》宣告:“双方一致认为,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印关系具有全球和战略意义……两国不是对手或竞争者,而是互利合作的伙伴。”
回头来看,上述所有访问都是非常成功的,为这一重要双边关系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它们代表了印中关系的决定性、本质性的转型,反映了国内、地区与全球背景的变化。辛格总理的此次访华旨在推进两国关系目前的积极势头继续向前发展,进一步加强谅解,给两国经济关系施以更大推动,并就全球和地区关注问题保持广泛讨论。
目前,“中国崛起”、“崛起中的印度”等等话语已经登上了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被看作为发展中国家利益而变革全球博弈规则的倡导者。无法否认,两国关系不仅是亚洲,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尤其是在这个关节点上,双方都必须应对经济增长不平等、不平衡、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所带来的挑战,把重点放在保持高水平经济增长上。这就迫使双方都需要优先考虑稳定——不论是内部的还是周边的,以及保障油气资源的安全供应。
同样毋庸置疑的是,由于两国都致力于崛起成为大国,塑造起一种与其自我认识相适应的全球形象,在这方面也存在一个具有很强竞争性的维度。这两个天然的重要博弈参与者,在所有的周边地区——中亚、南亚、东南亚和东亚——追求影响力、权力及其国家目标时,往往是肩并肩、面对面出场的。中国已经成为塑造中亚和东南亚经济、政治局势的核心力量。重要的是两国都意识到,双方的纽带对亚洲正在形成中的经济、政治和安全架构是决定性的,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也具有相应的影响。
如今在评估两国关系的实际状况时,既要对积极因素,也要对消极因素保有清晰而客观的看法。即便是匆匆一瞥也足以显示可观的成就:超过十年以上在两国边境没有开过一枪;贸易的发展速度出乎意料;定期举行峰会和高层交流;开展了防务对话和联合军事演习;达成了数量可观、范围日益广泛的合作谅解备忘录;有关几乎一切全球和区域重要问题的共同观点在增多,就若干关键问题取得了共同立场;为建立三边(印度-中国-俄罗斯)、四边(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及其他多边平台加强努力,如今也越来越具有可能性。但是更细致的考察会显示一些裂痕,尽管这并不是要贬低那些大的进展。
因此,辛格的此次访问需要回应一些持续关切,这些关切产生于持续干扰两国关系的一些问题。并不是说这些问题可以在一夜之间得到解决。但是重申政治意志和双方领导人旨在加强这些纽带的持续努力,对维持前进势头是有帮助的。
两国经贸关系有待进一步优化,约370亿美元的双边贸易掩盖了印度出口结构失衡,仅包括非常有限的产品种类,其中大部分是原材料这一事实。最近一个时期的贸易逆差对印度来说很可能迟早会变得不可承受,除非严肃地着手进行重组并使经济纽带变得多样化。双边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仍有待探索。印度在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上仍未被说服,并对中国在某些部门的投资仍疑虑重重。印度同美国和日本的关系在中国人中引起了各种关切和担忧。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在此次访问期间有望取得某些进展。考虑到对于中印双方,扩大民用核能项目是保证能源安全的国家能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6年胡主席访印期间,双方同意“在遵循各自国际承诺的同时”,促进在核能领域的合作。印度外交秘书在之后的媒体简报中说,印度和中国一致认为,民用核能合作“应当通过创造性和向前看的途径取得进展”。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说,中国寻求印度方面提供“更多信息和解释”,回应“有关国家”对印度-美国民用核能协议的关切,同时承诺对核供应国集团(NSG)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希望此次在这方面有所讨论。
如果,当今世界的主导潮流是国际关系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那么这两个潮流都要求协调合作的努力,以最终创造出一个全球政治经济新秩序。印-中在全球水平上合作的性质,显然将会受制于两国在双边水平上所发展和分享的视角的类型、双方的亚洲观与亚洲战略认识相互符合的程度,以及双方对多极化与全球化的具体形式的观点相互和谐的程度。像这样高水平的交流和定期会谈,对于为印度-中国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更多实质内容,是十分必要的。(作者为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印度最高战略决策机构国家安全委员会顾问团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