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格为中印共同崛起“剪彩”
中印不只有边界问题,作为两个崛起中的大国,避免恶性竞争更具战略意义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左兰成发自北京
辛格距离前任瓦杰帕伊访华有5年,瓦杰帕伊距离前任拉奥访华有10年,正因为印度领导人访华密度不高,所以每次当访问机会出现时大家都难免会给予较高的期望,这一次也不例外。
剩下最难化解的问题 “我们再不要战争了!我们再不要战争了!”
2003年6月以印度总理身份访华的瓦杰帕伊,特别在访华前夕作诗说。
这位诗人总理在访华期间与中国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确认发展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此后,曾引发战争的边界问题也有了特别代表谈判制度。
或许,与诗人比起来,经济学家总是更为理性和务实。
一些印度媒体在辛格总理访问前就预言,这次访问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难有突破,特别是在中印之间非常重要的边界问题上。就连中国的印度问题专家们也认为,不应对辛格访华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副所长孙士海解释说:“之所以难有突破,是因为这些年中印关系发展比较顺,各种渠道、机制都已经建立起来,很难有空白的领域。”2003年瓦杰帕伊那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访华之后,中印关系迅速走上快车道:经贸关系发展迅速,边界问题谈判循序渐进……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亚非所南亚研究室主任胡仕胜认为:“关系刚起步时,在两国关系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会容易一些,但当两国关系逐渐密切,或者说只剩下两国关系最难化解的问题时候,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难度就大了。”
据法新社报道,印度新闻广播部长达斯蒙西10日曾透露,在印总理辛格访问中国期间,两国将签署五项协议,其中涉及:铁路、住房建设、生物科学、土地资源管理以及传统医药。但不难看出,这些协议尚不具备“突破性”。
意义在于承前启后 其实,过去一年,中印关系并不缺少意义重大的进展。
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2007年12月中印陆军在昆明的那次“手拉手”,同名代号的联合训练在中印两军之间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而在演训之前,中印刚刚举行了首次防务与安全磋商。
另一项意义重大的进展出现在两国经贸领域。2007年11月底,两国贸易额已突破342亿美元,印度2007~2008财年第一季度统计表明,中国已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照此速度发展,两国领导人确定的2010年双边贸易额400亿美元的目标有望提前实现。
胡仕胜认为:“可以把辛格来访看作是对过去一年两国关系积极发展的点睛之笔,在确认对过去发展满意的同时,双方共同展望未来。”孙士海指出:“目前高层互访的意义在于,保持发展势头,给两国关系注入新的动力。”
中印携手繁荣是当务之急 “如果仅仅把存在的问题的解决视为唯一的突破表现的话,那视野就非常狭窄了。”胡仕胜说。
其实,每一次中印领导人的面对面接触,之所以会引起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不仅仅因为这是两个邻国外交有了新进展,而且是因为这个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的交往,或者冠以时髦的说法,这是“龙与象的握手”。
早在2006年底,当时的美国《国家利益》撰稿人格雷格·谢里登就放言:“中印战略竞争将是21世纪地缘政治的主要特点,认为印度同中国的战略竞争会不断加强,并像中美竞争一样成为全球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胜于雄辩,面对中印崛起对两国关系以及世界所带来的影响,辛格曾就中印竞争与合作提出颇有新意的观点。“以我个人的观点看,世界这么大,(中印)两国可以同时发展。两国拥有足够大的合作空间。”他从全球视野审视中印合作,“尽管我们在一些领域的竞争无法避免,但是也可以相互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被看作为辛格访华铺路的一次重要出访中,印度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在2007年10月27日的清华大学演讲时,突出强调两种文明的和谐,指出中印携手繁荣是当务之急,并再次强调“世界之大,足以容纳我们两国的发展和愿望”。
“辛格访华传递了一种信息,不要因为同时崛起造成两国恶性竞争。”胡仕胜告诉《国际先驱导报》,随着中印崛起,共性会越来越多,分歧主要集中在双边问题,而这些问题也会一点点话解,也就是说共识会越来越多,多得两国的分歧“无足挂齿”。换言之,当双边问题难以有大突破之时,中印可以在地区和全球层面找到更多的利益共同点。
路透社在报道辛格出访的消息时,使用了这样一个标题:《“中国龙”与“印度象”求同存异》,用这个说法来形容辛格访华对于推动中印关系的意义,也许再合适不过了。
(责任编辑:曾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