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至14日,中宣部组织全国主流媒体的百余名记者,对北京、青岛两个城市的北京奥运会筹办工作进行全面的实地采访。这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前的第一波宣传热潮,北京奥组委大开绿灯,帮助采访团深入多个依然处于封闭状态的“禁区”,了解到大量第一手的材料。本报从今天起推出“奥运大探营”专栏,将本报记者的所见所闻呈现到读者面前,带领大家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北京奥运会。
第29届奥运会帆船比赛将于2008年8月9日至21日在青岛国际帆船中心及周边水域举行,一共产生11枚金牌。
为了让世界了解青岛,青岛喊出了“相约奥运,扬帆青岛”的响亮口号。距离奥运会开幕还有200多天,青岛到底准备得怎么样了?1月7日至9日,本报记者随全国百余家主流媒体组成的采访团,对青岛奥帆委的筹备情况进行实地了解。
让风来得更猛烈 “让风暴来得更猛烈一些!”这让人立刻联想到高尔基所描绘的海燕搏击长空的壮举。
青岛市副市长、青岛奥帆委副主席臧爱民也表示,希望在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期间,青岛能有好运气“借东风”——迎来更猛的强风推动整项赛事的顺利进行。
读者或许并不了解,帆船运动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运动项目,这项运动的开展对天气情况的要求比较高,当然也因此受到了不少限制。青岛是一个背山面海的城市,北部的山峰挡住了南下的气流,让这里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冬暖夏凉的舒适环境。然而,这在举行帆船比赛时却暴露出不利的因素。臧爱民毫不讳言,青岛在八月的风力较小,与地中海和美洲地区的强风存在明显的反差,这让欧美运动员感到有些不适应,近两年青岛开展的帆船测试赛也受到影响。
不过,臧爱民对这个世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大型帆船赛事因为风力太小无法比赛的情况十分正常。按照国际帆船联合会的规定,能完成70%以上轮次的赛事就达到了成功的标准,青岛在2006年完成了92.6%的轮次,在2007年完成了77.8%的轮次,都顺利达标。根据气象监测数据和近两年青岛国际帆船赛的实际检验,8月青岛的气象条件完全可以满足举办奥运会帆船比赛的要求。
臧爱民还披露,他们有信心办好奥运会帆船比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还不了解的积极因素。奥帆赛的赛程已由原定的13天延长至15天,届时组委会可根据气象条件灵活调整赛程。而且欧美选手对这里的条件不太适应,这就给中国运动员提供了冲击金牌的主场优势。2006年的测试赛,中国运动员获得两金,大大增强了信心。如果他们能够在北京奥运会上实现突破,赢得一枚奥运会帆船金牌,那将是为赛事写下辉煌的纪录。
让赛事更有创意 作为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的承办城市,青岛正在计划在海上举行一个特殊的奥帆赛开幕式。开幕式的主题是突出青岛这座海滨城市的特点,为确保该计划的顺利实施,组委会将采取气象干预等手段,以应付可能出现的不利天气条件。在奥帆中心拦海大坝的里侧,还对应着建成一个小型的坝,开幕式估计将在这里举行。去年青岛就在这里搞了非常成功的晚会和焰火活动。
类似的创新在奥帆中心内随处可见。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就地获取的海水作为热泵系统的冷热源,成功设计了海水源热泵空调系统,为建筑面积8138平方米的媒体中心提供冷热风,开创了我国公共建筑应用海水源空调技术的先例,较普通空调系统节能减排近30%。行政管理中心则采取了太阳能系统来提供热水,有效地避开了这里八月的用电高峰。
令国际帆联最感兴趣的是,青岛实现了他们在海上颁奖的设想。奥帆中心内建造了海上颁奖平台,以运动员的获奖帆船为背景,让奖牌获得者以全新的方式领奖。而拦海大坝上的观众也可以近距离地观看颁奖仪式。国际帆联为此特意修改了比赛规程。以前是进行11轮的比赛,现在改为先进行10轮比赛,最后在观众面前的海域进行奖牌轮的比赛,也就是传统意义的决赛,形成观众与比赛更好互动的热烈气氛。
本报记者肖江青岛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