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开始,清明、端午和中秋三个传统节日正式列入国家法定假日,意味着全国人民可以在这三个节日享受到休假。“假是放了,节如何过好?”成为不少市民寻思的问题,还有读者给本报打来热线电话,希望进行讨论。为此,本报记者特地趁上海两会的机会,请代表委员就如何过好节假日献策献计。
建议政府 营造节日的气氛吸引年轻人 “一个民族的复兴的标志之一便是民族文化的复兴。”市政协委员梁鸿对长假减少增加民族传统节日休假非常赞同。
对于传统节日的过法,梁鸿委员建议政府应该营造节日的氛围,弘扬传统,但具体怎么过,政府不必强行干预,不用规定市民该怎样怎样过。
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邓伟志认为,传统节日应该传统过,但传统也要更新,如果不更新不发展,就不能吸引年轻人的参与。
市政协委员朱易安建议,创新过节的内容可让民俗学家设计,发动年轻人加入策划,甚至可以在大学形成课题,让这个课题进入主流评估体系等等。
建议社会 多方参与共同丰富节日内涵 “弘扬传统文化,光靠放假不够,还得有充实的内容,要靠社会各方的准备。”市人大代表王小鹰说。
市人大代表程梅红建议,文化、文艺工作者,社会民俗学家都能积极参与进来,为节日注入民族的元素,设计出新鲜有趣寓教于乐的项目,激起市民的参与热情。而眼下,在上海常住的外国友人也越来越多,通过节日来传播民俗文化,正是不可多得的契机和载体。
建议社区 推出具有弄堂特色休闲活动 市人大代表吴荷生建议,由于新增的三个节假日时间短,这势必使很多新上海人来不及回家过节,社区这时就该派上用处,完全可以和商业、文化联动,推出一些带有传统色彩的社区活动,在传统节假日中推出具有上海弄堂特色的休闲活动,不但能让社区居民安心过节,更能让新上海人更了解上海。
市人大代表钱敏认为,3天“小长假”公众主要还是在家休息,与家人共叙天伦。因此她建议,教育、文化机构可以推出一些亲子活动让市民参与。
建议学校 通过社团让学生自发过好节 市政协委员武克敏认为,传统节日增加到公共假日中来,有利于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武克敏委员说,在学校,可通过开展大量的社团活动,让学生以“自治”的形式,自己组织、自己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把他们从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中拉过来,通过校内活动和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把传统的节日过好。另一方面学生会跟父母一起过,根据这一特点,学校会有意识地进行引导,通过学生们把节日的氛围和内涵辐射到更多的家庭。
建议商家 学会“造势”开发新消费项目 “新增的三个节假日对于商家是一个挑战”,市人大代表吴荷生认为,因为新增的“小长假”主要由传统节假日构成,而现在各家商场对情人节、圣诞节这类“洋节”都有一套相对成熟的营销模式,但却缺乏一套针对传统节日的营销模式。因此商家应该通过促销举措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营销诉求相融合,这样可以通过商业上的“造势”,让公众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更加深化。把商业、旅游和文化相结合是最好的方式。
市政协委员蔡文青表示,新增的假日肯定会刺激商家开发一些新消费项目,但是要注意不能流于庸俗。比如开发一些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产品,这样才能做到既传承了文化、又拥有市场。
建议市民 不能忘记新增节假日的初衷 程梅红代表,对于新增三个节假日首先就强调“不能忘记这些节假日新增出来的初衷。”她指出,市民不应该仅仅把这清明、端午、中秋的放假用在吃喝玩乐上,更希望能过出节日的特色。
“其实,假期也是市民参与学习很好的时间,教育部门在这些节假日里亦大有可为。”程梅红代表说,旅游行业也应该动脑包装文化旅游线路,尤其在端午和中秋,开发出不失品位的文化游线,以丰富市民的节日选择。“希望旅游部门不要乘机涨价,这是市民特别关心的。”曹正文委员提醒。
2008年上海市人大政协会议
(责任编辑:曾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