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京《周末》专区 > 最新消息

解读张平传奇人生:从著名作家到山西副省长

  解读张平传奇人生:从著名作家到山西副省长

  2008年1月22日下午,在山西省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上,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张平当选为山西省副省长。

  第二天,全国各媒体都不约而同地选用了“作家省长”或者“反腐作家”等作为关键词,报道张平的当选。

  的确,张平以系列“反腐”巨著知名于世,获奖无数,而据其作品改编的电影《生死抉择》全国票房收入过亿。此外,张亦因《法撼汾西》《天网》而坐上被告席,十年官司缠身,几遭灭顶之灾。

  但本报记者在随后的采访中也了解到,不论是作家张平,还是省长张平,他永远保持着与名气不相符合的低调,直到记者截稿之日,当选山西省副省长之后的张平还没有正式接受过国内媒体的专访,本报记者反复拨打其手机,里面传出的只是邓丽君甜美的歌声,一直无人接听。

  从作家到省长,张平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传奇人生?本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又“艰难”的采访。

  政坛奇迹:从作家到副省长

  -本报记者 周 益 李 诚

  狗崽子·粮食·陋室铭——张平人生道路的几个片段

  童年张平:从“右派狗崽子”到“文艺苗子”

  在张平的简历中,他的家乡是山西新绛,地图上一个并不显眼的晋南小城。可是,将时间往前推移到春秋时期,这里则是晋国的首都,数百年后,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也在这里诞生。1958年,5岁的张平随“右派”父亲从西安举家迁回新绛。

  尽管日后张平非常感激童年时父亲给予的启蒙教育,但当时拥有一个教授父亲,对张平来说却是个灾难。

  “在学校里一直是狗崽子,初中没上完便回乡务农。挑大粪,挖水井,掏猪圈,拉粪车。13岁在万人大会上批判父亲,15岁则在万人大会上挨批判。16岁就到崎岖险峻、每年死人无数的北山上拉煤,来回一趟400多里,得整整5天5夜。第一次回来,两腿肿得水桶一般。只能休息一天,紧接着又继续上路。”我们在张平对童年的回顾中,看到了这样一段令人心酸的文字。

  但命运就是这么奇妙,谁也想不到的是,那段苦难的童年却又是张平文学创作的开始。张平说:“那时是右派子弟,经常挨批斗,但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你是教授的儿子有文化,所以文艺类的事情都叫你去做。编戏、写剧本呀都找你。从那时就开始了写作。”

  张平还记得他戏剧创作的启蒙教材是《华东小戏选》,张平就参考它写了一些小戏剧,谁知道写出之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不光在公社出了名,连县里也看中了这个文艺苗子。后来张平所在的公社革委会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就把张平抽去专门写戏,就这样,张平开始在县里小有名气。

  青年张平:我就是陈奂生

  1978年,25岁的张平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让人觉得有趣的是,张平当年还是以音乐特长生被录取的。

  上了大学后,张平才正式开始大量地读书。张平回忆说:“大部分是经典作品,可以说我系统地对文学的认识是从经典文学开始的。”大学二年级,张平的父亲被摘了“右派”帽子,张平也开始尝试向各种刊物投稿。

  不过,对文学的热情并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只要一到假期,张平依然要投入到繁重的田间农活中去。

  在父亲摘帽那年,张平家里第一次分到了5亩责任田。暑假回家,他就带着刚生完孩子的妻子,在地里昼夜奋战40多天,硬是把地里的一个长10米、宽5米、深3米多的沟壑填平,妻子累得两次晕倒。自己也整整瘦了十几斤。那一年,5亩地打了两千多斤麦子,一家人围在几十袋麦子面前,哭成一团。

  “在农村挨饿近20年的日子里,做梦也没想过家里会有这么多的粮食!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我看一遍哭一遍,我觉得那写的就是我,实实在在的就是我……”张平说。

  生活的艰辛和初为人父的责任感给了张平不一样的创作灵感,在那段时间里,他写出了《姐姐》《祭妻》《糟糠之妻》和《血魂》等带有悲剧色彩的家庭题材作品。

  让张平没有想到的是,《姐姐》竟然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时也改变了张平的命运,山西省文联任命张平为《火花》杂志副主编,张平终于靠着自己的努力“上城”了。

  中年张平:从陋室铭到大庇天下寒士

  2007年,已经是全国政协委员的张平提出了一个“取消预房期房销售”的提案,引来一片叫好声。这个提案不久之后就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积极回应,在当年7月建议把目前的期房销售制度改为现房销售制度。

  当历史的镜头倒退到上世纪80年代,跟现在许多在大城市工作的外地青年一样,刚到太原的张平为个人住房问题也着实烦恼过。

  张平一个人在太原打拼一年后,她的爱人也调到了太原,张平从此把家安在了太原。那个所谓的家,其实就是他的办公室,“一个不到8平方米的地下室,一下大雨,屋里的积水跟床一般高”。

  又过了一年,张平终于住进了一套30多平方米房子。

  “虽然是借的,然而妻子喜欢得不得了,有厨房,有厕所,有暖气,采光也不错。刚一进了房子里,妻子东瞅瞅西摸摸,激动得简直能掉下泪来,自己也一样欣喜若狂!”张平说,“等到欣喜和激动过去,时间一久,便渐渐地感到这一间半的房子实在是太小太小了。”

  张平在自己的一个回忆散文中,像《陋室铭》一样记录了这个房子的小:“一张写字台一个双人床一个电视架,便把屋子里放得满满当当,连一个最小的沙发也无法摆下。客人来了只能放一把折叠椅。客人多了,就只好坐在床沿上。那半间呢?放上儿子的单人床,再放上一张简易桌子,再放上一个书架两个箱子,便什么也摆不下了。”

  在这样的陋室里,张平却迎来文学创作上的高峰,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文坛“地震”……

  惊心:被240多名干部联名起诉

  “其中一个干部在法庭上对着审判长说,他儿子实际上只强奸、轮奸了两次,而且不是在他的办公室而是他老婆的办公室。”

  公众熟识张平,始自《法撼汾西》。

  1987年,山西省文联的一次文艺作品座谈会在汾西县召开,在与省作协会员、汾西县县长刘郁瑞(《天网》《法撼汾西》中主人公刘郁瑞的原型)交谈时,张平萌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刘郁瑞和我聊起他当县委书记时惊心动魄的生活,我们谈了四天四夜,说到伤心处,他哭我也哭。”之后,张平在乡下采访了20天,创作出了《法撼汾西》。

  在汾西的采访过程中,张平遇到了一个老人。这个老人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上访了1500多次,被收容了几十次。张平跟他长谈了两天两夜,老人不停地吃止痛片。他说,30多年来从来没有人听他这样倾诉过。有一次老人跑特别远的路,跑了一夜,困了就睡在路边麦垛里,就是为了给张平送几个粽子。随后,张平根据老人的故事创作了《天网》。

  这两部作品问世后,全国几十家报纸纷纷转载,《天网》还被改编为电影、电视、连环画、话剧、地方戏等艺术形式。

  也正因为这两部小说,张平开始了从1992年到2002年的十年官司拉锯战。

  当作品出版后,一些地方官员立即对号入座。近240名官员联名上访,山西某县人大主任带着八个原告,将张平告上法庭。

  不过,此时的张平并不孤独,官司期间,张平收到过2000多封声援信。更有一些农民从山西临汾赶至京城声援他。“临汾地区有5个老农民来到北京看我,他们穿着黑色衣服,上面满是汗渍,一见到我就问,咱的官司输了赢了?他们拉我到一个饭馆,要了好几碗过油肉,他们认为天底下最好吃的就是过油肉。一个老农从衣服深处掏出一个小包,里面包着全村人捐的2块、5块……共500块钱。”张平说,在那段时期,正是这样一些普通、朴实的老百姓给了他力量和勇气,让他感受着一种永久的激动。

  当法院开庭后,对方戏剧性的表现更让张平既愤慨又充满胜利的信心。“其中一个干部在法庭上对着审判长说,他儿子实际上只强奸、轮奸了两次,而且不是在他的办公室而是他老婆的办公室。他问我为什么要写八九次,为什么要侮蔑他们一家人,当时法庭上就一片哗然。”张平回忆说。

  面对这样的对手,张平最后巧妙地承认了作品是虚构的,法院也就驳回了那些人的上诉。

  揭秘:《生死抉择》的里里外外

  “一个工人得了肝癌,没有钱看病,只能吃感冒用的止痛片,疼得他趴在床上,用手抠小平房的墙,一块砖就这样被抠去了三分之二。”

  虽然官司缠身,张平却没有停下手中的笔。1997年8月,长篇小说《抉择》正式出版,这是张平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我原以为天底下只有农民苦。后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工人一旦下岗失业,没有土地、没有粮食,比农民还苦。”张平在写作之前,曾采访了数十个国有大中型企业,他发现,对企业破坏和损害最大的是集体腐败,是权钱交易,是国有资产流失。“一个个工厂迅速完蛋,全都与领导者大肆侵吞国有资产有关。而工人们很可怜,越是被糟蹋得不成样的工厂的工人,越是自觉保护工厂的财产。这跟我们原来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他们自发站在厂门口,检查路人偷没偷东西,他们知道自己什么都没有,工厂再破,也是他们的活路和依靠。他们也知道腐败在发生,但他们没办法。

  “我没想到工人这么苦,原来的三线工厂×厂,工人大批下岗没人管,工程师在外面捡菜叶,集体自杀40多人,他们要用自己的死引起上面的重视,以期能拯救更多的兄弟姐妹、亲人家属;在《抉择》原型的一个大纺织厂里,工人们包括一位老红军都没法拿到医药费,工人们有病只能捱着。一个工人得了肝癌,没有钱看病,只能吃感冒用的止痛片,疼得他趴在床上,用手抠小平房的墙,一块砖就这样被抠去了三分之二。”

  张平在谈论这部作品的时候透露说,那些蛀虫们掠夺国有资产的手法简直千奇百怪。

  “一个工厂需要棉花,厂里设有许多过秤点,过秤员与运货的都串通好了,这里过完秤,棉花不卸,再开到那里去过秤,周而复始,一车沙子能卖出18车棉花的钱;这个效益只有几百万的工厂一年的吃喝费可以高达二三千万;每个厂长退休,就发给一百万元办三产,也就是个人小纺织厂;可以把机器当废品卖出,又以几百倍的价格买回来,别人仅仅上了层漆,而这样就号称响应国家的号召搞了技改!于是大纺织厂周围布满了小纺织厂,国家的资金、原料、市场都流到了小纺织厂。最后 ,大厂破产了,10个亿的资金不知下落,最后不了了之。”

  面对严酷的现实,张平决心要替工人们说出心里话,揭露那些腐败分子的真实面目。所有这些,全部浸透到了《抉择》中。2000年,张平凭借这部饱含血泪的作品,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2000年,根据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生死抉择》上映,既拿到金鸡奖最佳影片奖,更是创下了当年票房纪录。中纪委尉健行书记看后,做了批示:“应该让领导干部带着自己的家属看看这部电影。”

  实际上,为了让电影顺利上映,张平已经和主创人员对小说进行了不小的改动。据张平透露,改编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李高成(影片主人公)的妻子吴蔼兰如何定位的问题。“按照一般的规律,好市长应该有一个好妻子,李高成怎么会有那么一个妻子?”张平说,“所以,在改编中将原著中的主动犯罪变成了被动犯罪,把原来反贪局局长的身份变为校长,但后来考虑到校长不是国家公务员,她的分红有一定的合法性,所以又把她改成处长,但是没有交代是什么处长。”不过,这个改编已是在影片完成之后的后期配音时,所以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人们喊“吴处长”时口形不对。

  从电影《生死抉择》开始,“反腐作家”和“山西省第二信访办”的美誉落到了张平身上。

  好友:专心一意做好省长

  “不关注时代和现实,没有理想和责任的作家,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作家,但绝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张平语

  虽然当选副省长前,张平有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山西省委主委、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等从政经历,但他当选副省长的消息仍强烈地挑动着政坛、文坛内外的神经。不过,张平的老朋友,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前《山西文学》主编韩石山在接到记者电话时显得很平静,他说:“张平最好能专心一意地做好副省长,作家的事最好暂时放一边。”

  同行张平: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

  早在80年代初期,韩石山和比他小七岁的张平就认识了。

  与张平交往多年,韩石山对他的评价是,“彬彬有礼、谦谦君子”。

  “在他的身上,找不出现在很多青年作家惯有的狂傲、放浪形骸的毛病。相反,他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心平气和地待人待物,这是很不简单的。”

  对于这次张平的当选,韩石山并没感到诧异,“他有很强的交往协调能力,知分寸、懂进退、有主见,一个领导该有的素质,张平身上都可以见到。”韩石山毫不吝啬赞美之词,“他在作协工作的时候,就能把各种关系都处理得非常好,当时单位没有一个不夸他的人。所以他当选副省长只是情理中的事,只不过现在是机遇来了。”

  韩石山回忆,在张平当选之前,就有过很多的风声——文化部副部长,省政协副主席。“大家知道职位会发生变动,但定在哪,都不清楚。”

  现在张平留下来做山西的副省长,韩石山说这是他最希望看到的结果。韩石山说:“张平之前的身份是一名作家,在以后的工作中,他对山西的文化事业肯定有所推动。”

  作协主席张平:擅长争取经费

  2003年,张平担任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和韩石山成了同事。

  时至今日,已退休在家的韩石山还能对这位“擅长争取经费、改善作协环境”的领导做出积极评价:工作负责,民望很高。“自从他来了以后,山西省作协发生了很大变化。”

  韩石山说有两件事能印证这个评价:

  “2006年冬天,省作协主办的《山西文学》杂志与北京大学共同举办了传记文学研讨会。按照一般的规矩,类似这种联办的活动,多是由地方出资。但《山西文学》一向经费紧张,根本就拿不出。

  “一天我和张平闲扯,谈到经费问题,他说需要多少,我说3万左右吧。没想到几天后,张平还真从一个煤矿老板那拉来了赞助,3万元,没有广告、赞助等任何附加条件,完全是看在张平的面子上资助这个研讨会。”

  另外一件,是2007年年底发生的“讨经费”一事,直到现在都被同事们称道。

  “《山西文学》和《黄河》是山西作协的两本杂志,去年12月底,杂志的办刊经费仍然没着落。按照上面的规定,省财政在每年的12月25日就停止发放机动性拨款。眼看两刊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境,张平和书记在12月30号,找到了省财政厅相关领导,在他们的努力下,最终省财政厅破例给两刊下拨办刊经费。”

  这两件实事,让大家相信了这位领导不是“玩虚的”。

  作家与省长,孰轻孰重

  对于喜欢他的读者而言,从政后张平会不会放弃写作?

  对此,韩石山并不讳言他的观点:“张平是一名功成名就的作家,他创作出数量巨多的长短篇小说,为他获得了全国几乎全部高规格的奖项。假如张平不当副省长,那他小说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多,质量上我认为不会有什么变化。

  “另外,张平有绝对的能力胜任这个角色,一个作家如果有足够的从政能力,就应勇敢地从政,说不定比他做作家能作更大的贡献。”

  事实上,在当选副省长之前,张平也多次表达过自己对政治的观察和思考,他说:“不关注时代和现实,没有理想和责任的作家,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作家,但绝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韩石山快人快语,他认为张平应该放弃写作,“任职期间,他不能让其他的事牵扯精力,万一失职,他就对不起读者,对不起信任他的山西人民。”

  韩石山更多的还是期待,“我相信张平,他有能力树立起一个文人从政的优秀典型。”

  链接

  国内部分从政的作家

  谭仲池:曾任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兼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芭蕉雨》、散文集《风雨人生路》、长篇小说《打捞光明》《都市情缘》等。2007年11月21日,谭仲池辞去长沙市市长职务。

  吉狄马加:彝族诗人,曾经是中国作协书记处最年轻的书记。2002年当选为全国青联副主席,2006年7月调至青海省任副省长,至今还在任期。出版诗集《初恋的歌》《一个彝人的梦想》《罗马的太阳》《吉狄马加诗选》《遗忘的词》等。

  李太银:中国作协会员,做过四川遂宁市市长,被称为“市长作家”。他创作过反腐小说《碑魂》《梦魇》等。后来他当上了四川省工商局局长,大权在握,却滥用职权为红颜知己牟取私利,给国家造成368万余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最终锒铛入狱。

  张平简历

  1953年11月出生,山西新绛人。

  1971年—1974年,山西省运城地区新绛县西关学校代理教师。

  1974年—1976年,山西省运城地区稷山师范学校学生。

  1976年—1978年,山西省运城地区新绛县东街学校教师。

  1978年—1982年,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1982年—1986年,山西省临汾地区文联《平阳文艺》编辑部文学组组长。

  1986年—1988年,山西省文联《火花》杂志编辑部副主编。

  1988年—1990年,山西省文联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1990年—1996年,山西省文联文学研究室副主任。

  1996年—1998年,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委会委员,山西省文联文学研究室副主任。

  1998年—2001年,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委会委员,山西省文联副主席。

  2001年—2002年,民盟山西省委副主委。

  2002年 民盟中央副主席。

  2003年 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2007年 任民盟山西省委主委。

  2008年 任山西省副省长。

  张平作品录(部分)

  《国家干部》:在直言诤谏“权谋文化”丑恶现状的同时,勾勒出了一幅酣畅淋漓的当代政治社会画卷。

  《十面埋伏》:古城监狱侦查员从一服刑犯身上发现重大犯罪嫌疑,继而牵扯出一起涉及监狱外的大案。

  《凶犯》:一部关于阵地、关于信仰、关于坚守的长篇小说。

  《孤儿泪》:这是一部还没有全部写完就已经被发表连载,还没有转载完就被数十家影视公司争购改编权的作品。

  《天网》:作者因为一个老人写下这本书。这个老人因为200元钱被打成反革命,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上访了1500多次,被收容了几十次。

  《抉择》:不但对腐败现象进行了无情而充分的揭露,而且对反腐败斗争给予了热情而充分的展现。

(责任编辑:王伟)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张平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