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近日采访了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他认为,尽管牛郎织女的故事美丽浪漫,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传统,但用七夕节抵御情人节并非易事。
冯骥才先生谈到了外来节日的全球市场背景,但我认为这只是表面现象,任何一个“消费”圣诞节与情人节的人,不会顾及它所谓的全球市场背景,甚至对它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渊源都很少问及。
消费者、参与者体验的是它的形式、内容与方式。比较一下七夕节与情人节就会发现,情人节与七夕节内容基本一致,都是主张爱情自由,祝愿相爱的人终成眷属,但七夕节没有“形式”,譬如送玫瑰花、送巧克力等等。所以即使有类似情人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却无从表达浓情蜜意。
中国城市春节也正在淡化,而农村里的年节味道却仍然浓郁,这是因为农村里的年节传统形式还存在,放鞭炮、敲锣鼓、舞龙灯、逛庙会等等,而城市年节元素都褪尽了,只剩下吃喝与看电视了。如果城市人不能为春节创造出新的形式,春节在城市也将有名无实。
无论是中国春节、七夕节还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伊始都是一个城市或一个乡村里的文娱或宗教活动,它被广泛的人们接受,是因为接受者的文化生活需要,人们要在一定的时间段里表达一定的情感或释放心理能量。这种表达与释放必须以一种文化的、美的“形式”,既具象征意义又有一定的物质内容,这样的节日就会得到广泛的认同,并为更多的人参与。“节日”只是一个纪念性的日子,无论它来自哪里,只要你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并成为大众社会生活的一道风景,它就是你的节日。
在谈及文化节日的时候,我不希望过多地介入所谓民族文化情感。节日文化尽管与民族民间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文化有着特殊的普世性,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当北美某城市在春节之时舞狮子放鞭炮,那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对它们的占领或优越性;当中国青少年喜欢过一些外来节日之时,那也并不意味着时尚文化对中国的侵略。所以,真正的文化与真正的节日就是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任何试图给它贴上狭隘民族标签的做法,都是对文化精神的庸俗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