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郑金源与新婚妻子 |
百岁飞虎队员迎娶62岁农村妇女
-本报记者 李 诚 特约记者 黎彩娟
做我的新娘吧!”
说这句话的,是一位105岁的老人,他所说的对象,是一位62岁的农村妇女。
老人名叫郑金源,是一位旅美华侨,原籍广东省恩平市君堂镇简头坪村。妇女叫岑清霞,和老人是同一个村子走出来的。
岑清霞至今都记得这位百岁老人给她的第一个电话,2007年的11月,老人在电话里说:“我是个好人,我是真心的,假如你也是个好人,也是真心的,那我们可以谈谈……”
说到这,岑清霞笑:“我和他从没见过面,第一次他说这么一段话,我就想,这老头挺可爱的。
2008年1月1日,一脸幸福的岑清霞和她的“可爱老头”领取了结婚证。这对新婚老人还赶了下时髦,玩了回“闪婚”,因为在那个电话后,仅仅只过了一个月,“可爱老头”就难掩相思之情,乘坐10个多小时的飞机从美国回来,与心上人共结连理。
岑清霞说:“一个月的时间,他给我打了36个越洋电话,聊着聊着,我就决定要嫁给他。”
深夜里的越洋电话
郑金源在美国的子女都已经成家,也都小有成就。
30多年前,郑金源的原配去世,他一直没有娶妻,自己单独居住,过着“出门一把锁,回家一盏灯”的生活。
后辈们看老人孤单,纷纷劝他快些找个伴,可郑金源却不答应,他说:“另一半不能刻意去寻找,如果有缘分的话,自然会遇到意中人。”
老人的话一语中的,在他即将满105岁的时候,缘分悄悄来临。
2007年11月底,郑金源的侄孙女阿梅陪老人在聊天时,提到自己在祖国大陆多年的闺中密友岑清霞。不知为何,当侄孙女说起岑清霞的情况时,郑金源老人的心突然动了下,老人说:“大概命中注定要和她一起,当时我就非常好奇,急忙向侄孙女打听她的情况。”
从阿梅的口中得知,岑清霞是他的老乡,在广州生活和工作,丈夫去世后她与儿子相依为命,现在儿子工作了,她也退休了,更需要一个老伴……
于是,在征得了岑清霞的同意后,通过侄孙女,郑金源老人要来了岑清霞的电话号码。
为了表现自己的诚意,细心的郑金源老人等到了深夜才拿起电话,因为中国与美国有十多个小时的时差,那时打电话中国正值中午。
第一次打电话,郑金源有些紧张,老人笑着回忆:“电话打通前我还想了个草稿,可一听到她的声音,脑中就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没想到聊了一会后,两位老人放开了,竟然在电话里越说越投机,空间的距离被电话里的绵绵话语越拉越近,两人就像老朋友一样交谈了一个多小时。
第一次通话双方就互相留下很好的印象,快结束时,两人约好了下次的通话时间。就这样,他们的电话一发而不可收,这边是深夜,那边是白天,郑金源老人经常放弃睡眠,守在电话机旁,与岑清霞煲电话粥。短短的一个月,他们共打了36次越洋电话。
在这36个越洋电话里,岑清霞慢慢地了解到了郑金源传奇般的人生:
1926年,13岁的郑金源就与父亲一道赴美国谋生,因为年纪还小,就先读了2年书,然后和父亲在加州中部贝克尔菲的农场做工。
1942年,郑金源抱着一颗报效祖国的心,参加了支援中国抗日的陈纳德的“飞虎队”,远渡重洋回到祖国。
当时飞虎队的基地设在云南昆明,因郑金源除了开车以外并无其他所长,于是他成为一名专职司机,一路开过了举世闻名的九拐十八弯的“滇缅公路”,在驻地与机场之间为空军服务。
据郑金源老人回忆,开车最艰苦的一段路程就是从印度到中国昆明,当时他开车运送军用物资,整段路足足走了11天,“眼前除了路还是路,翻了山还是山,就连睡觉都在开车”。
1945年抗战胜利,他在上海乘军舰返回美国。令郑金源引以为自豪的是,由于当年他在飞虎队的杰出表现,获得了美国总统杜鲁门颁发的退伍军人勋章。
在这样的聊天中,岑清霞对郑金源充满着钦佩,两人的感情也渐渐升温。
记不清是第几次电话,他们在电话中做了约定:不管人长得怎样,最重要的是一颗疼爱对方的心。
就这样,两位老人相爱了。不久后,他们开始商定结婚,而且约定要“越快越好”!
从2007年12月开始,说自己像“充满活力的小伙子”一样的郑金源老人开始办理回国结婚的手续。
回国前,后辈们和他开玩笑:“人家买头牛都要看一下,你怎么这么快就决定要娶一个没见过面的人?”
郑金源爽快地哈哈大笑:“用不着,我知道她的心,这才是最重要的!”
等着做我的新娘吧
12月29日,一切准备妥当,郑金源老人再次打电话给岑清霞:“你就等着做我的新娘吧,我马上就要回来了。”
听了老人的这句话,远在广州的岑清霞眼睛湿润了。
次日上午6时许,坐了十多个小时飞机的郑金源抵达广州,一下飞机,老人立即被亲属接着往恩平老家赶,而这边,岑清霞也早早回到了恩平。
中午时分,两位有情人终于在众人的前呼后拥下见到了对方。如同想象中的那样,两位老人都非常满意,来不及说话,两双饱经沧桑的手就紧紧地握在一起。这时,热情的后辈已经不由分说给他们戴上了新娘和新郎的胸花。
当天,后辈们就在酒店为他们举办了酒席,一段传奇姻缘顺理成章地开始了。
婚礼上,穿着礼服的新郎郑金源精神饱满,身子骨健朗,戎马生涯练就了他一副好身板。郑金源的后辈称,现在老人家可以在温泉连续泡上4个小时;走山路,遇到1米多的坎不眨眼就能跳过去。
不仅如此,郑金源还擅长吹口琴,每次参加庆典活动都做口琴表演。郑金源笑称,这为他赢得了“多才多艺”的美名。
正是郑金源开朗、随和的性格,很快赢得了村民们的尊重。村民们都以参加百岁老人的婚宴为荣,纷纷前来敬酒。虽然郑金源以茶代酒,但岑清霞还是心疼老人,止不住劝他:“少喝点、少喝点。”
酒席中充满了喜庆,当恩平特有的闹新房专用民歌——“夹房歌”响起时,气氛达到了高潮,一人唱完,众人齐呼“呜嗬”应和,让这对新婚老人笑得合不拢嘴。 随后,老人牵着新娘的手来到村头百岁牌坊前照相,并开心地唱起当地喜庆的木鱼民歌。
村里的百岁牌坊建于2003年,是村人在郑金源年届百岁时为他而建,高高的牌坊上写着“郑金源”三个金色大字。郑金源站在牌坊下,笑呵呵地说:“娶这个媳妇不简单,别人是‘隔山估牛’,我可是隔岸定亲啊!”
2008年元旦,一大早,郑金源不顾连日来的劳顿,与岑清霞一道返回其广州的家,前往荔湾区民政局登记结婚,老两口异常兴奋:“我们可是区里今年登记的第一对。”
1月9日,在国内度完蜜月后,郑金源带着岑清霞返回了美国,开始了他们夕阳满天的幸福生活。
郑金源老人说:“活百岁不易,当百岁新郎更难,我和她的美丽爱情还会一直继续下去。”
链接
飞虎队
“飞虎队”全称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成立于1942年4月,1946年4月随战争结束后解散,创始人是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
1938年8月,根据宋美龄的要求,陈纳德在昆明市郊筹建航校,以美军标准训练中国空军,积极协助中国空军对日作战。1941年,在罗斯福政府的暗中支持下,陈纳德以私人机构名义重金招募美军飞行员和机械师,同年7月和10月,200多人分两批来华,队员多半是勇敢、渴望冒险、性格不拘的年轻人,由于形式上并非正规军,他们的战术研究和训练反而得以自由挥洒。
1942年7月4日,飞虎队被编入美国第十航空队,成为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的骨干力量,担负中国战场的国际交通大动脉滇缅公路北、南两端的枢纽——昆明和仰光的空中防务,期间还帮助中国运送物资。特别是飞越喜马拉雅山,从印度接运战略物资到中国,以突破日本封锁的路线,人称“驼峰航线”,至今都被人惊叹其艰险。
截至抗日战争结束,飞虎队共击落敌机2600架,击毙日军官兵66700名。飞虎队多数队员均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嘉奖。有10多名飞行员获得美、英政府颁发的飞行十字勋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