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新民周刊》 > 最新文章

张静:再融资已成股市毒药

  张静:再融资已成股市毒药

  蓝筹股大规模再融资已然成为“股市毒药”,每每在大盘稍微聚积起一点人气来准备反弹的当口,像一记闷棍将本已脆弱的市场再度打趴下。

  撰稿·张 静(记者)

  2月22日,管理层再批两只股票型基金发行。

这是证监会连续三周于每周五新批两只股票型基金,政策救市意图十分明显,孰料并未迎来预料中的“红色星期一”。

  2月25日,中国联通再融资600亿元传闻袭来。该股被钉牢在跌停板,大盘蓝筹“人人自危”。上证综指继22日后再度跌破年线,暴跌177.75点以4192.53点收盘,并创出本轮调整以来的新低4182.77点。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1月21日,A股市场略微企稳,突然传出中国平安1600亿元史无前例的庞大融资计划,一下子炸飞了多头的底气。

  2月18日,在新基金获准发行、9家基金专户理财资格获批、券商大型集合理财重新开闸等利多消息的刺激下,股指再度上扬。正当投资者重新憧憬后市,连媒体都开始欢呼“利空出尽”时,2月20日风云突变。市场传闻浦发银行近期将增发10亿股,圈钱400亿元,成为第二个中国平安。同时,招商地产公布年报,表示准备公开增发募集资金80亿元。浦发银行开盘即从50.50元一路下滑,放量跌停。招商地产则大跌逾6%,银行、房地产板块遭受重挫,上证综指一路下滑,将反弹成果耗损殆尽。

  “屋漏偏逢连雨天”。蓝筹股大规模再融资已然成为“股市毒药”,每每在大盘稍微聚积起一点人气来准备反弹的当口,像一记闷棍将本已脆弱的市场再度打趴下。

  盈利,还是圈钱

  记者曾就平安增发采访财经人士水皮,他说:“关键的不是平安融资多少,而是大家担心这样一个个别公司的行为,会演化成大多数蓝筹共同的集体选择。”

  继传出中国平安再融资后,短短一个月内已有23家上市公司密集出台再融资方案,涉及资金2043亿元。另有统计显示,截至2月20日,今年以来已有44家公司提出再融资预案,融资额达到2599.28亿元。而反观2007年全年,190家上市公司实施再融资,总额才为3940亿元。A股再融资出现“重型化”倾向。

  “天量”再融资是“牛市”的正常现象。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桂浩明认为:“熊市大规模再融资,投资者不认可,承销商无力包销,证监会也不一定会批准。但2007年行情比较好,上市公司再融资预案也纷纷密集出台。等融资方案、承销商等都落实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就拖到了这个时间点。”

  上市公司在一个多月内如此频繁地发布再融资预案,无论对市场的资金面还是心理面都是考验。

  一位投资者抱怨说:“市场好像患上了‘增发恐惧症’,一个谣言都能让个股跌停。从2月20日以来,大盘已经暴跌了近500点。不说中国平安、浦发银行和中石化,即使我买的江西铜业这样的小盘绩优股,再融资有实实在在的去处,也是复牌后急速下挫,以跌停报收。股价从67元急泻到最低42元,缩水34%!”

  桂浩明认为:“在熊市中,再融资是最为市场所反感的公司行为之一。2006年以后的一段时间中,市场上曾经发生过这样的状况:凡是有上市公司要进行增发等再融资,股价无一不上涨的。并且是增发价越高,越受市场欢迎,涨幅也越大。表明此刻的投资者对于后市是乐观的,并且认为通过再融资,企业会得到更大发展,有利于股价的进一步上涨。而从去年下半年起,这种逢再融资股价即涨的局面少了,到现在则出现了“一融即跌”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投资者不看好后市的表现。”

  他认为这深刻地反映了市场环境恶化、运行格局趋弱、资金供应紧张以及人们对后市不乐观等种种深层次问题。“市场相对较弱的格局,并没有因为发行几只新基金而得到根本改变。这种象征性手段要改变市场格局恐怕是‘杯水车薪’。正因为是弱市,投资者对于供求关系特别敏感。过大的股票供应很明显会改变人们对于后市的预期。”

  到目前为止,证监会暗示人们至少将有500亿元的新鲜血液注入股市。但根据中金公司最近的统计,2008年全年各种限售股份所需资金总量可能高达3.3万亿元,超过了当前流通股市值的三分之一。而2月份正是限售股解禁的高峰期。市场本身就如履薄冰,上市公司再融资无疑雪上加霜。

  日前,浦发银行一名高管表示,浦发银行融资的主要目的仅仅是提高资本充足率,因为该银行的贷款业务增长速度非常快,资本充足率的快速下降逼近了8%的生死线,限制了浦发信贷业务的进一步扩张。

  从表面上看,浦发通过融资成本最低的增发来提高资本充足率合情合理,但桂浩明却认为,问题也就在这里。

  中国平安在A股市场上IPO不到1年,就提出要再融资。浦发最近一次融资距今也才一年多时间。2006年11月16日,浦发银行以13.64元/股的价格公开增发4.4亿股,募集资金60亿元,资本充足率由8.01%提升至9.2%。但是根据浦发银行2007年三季度财报,其资本充足率又降为8.24%。

  “如果企业资本金一两年就用完了,需要股东不断掏钱投入,那么这个公司就不具备为股东创造利润的能力,它就是圈钱工具而不是盈利工具。无论平安还是浦发,它们业绩的快速提升,都是建立在不断输血的条件之下,需要靠外围股东不断地掏钱才支撑了利润的高增长。这表明我们上市公司的造血能力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强,这种发展模式不具备可持续性。在熊市或者弱市中,当大家不愿意掏钱,或者掏不出钱了,企业的高增长就受到质疑。这恐怕也是导致人们抛售银行股的重要原因。”

  市场资深人士皮海洲则认为:“上市公司的圈钱行为一直都是中国股市的恶习,股市成了上市公司的提款机。对此投资者无不闻风丧胆。是股改给了投资者一颗定心丸。在股改之初,市场上有一种观点认为,股改让公众投资者的利益与大股东的利益及上市公司的利益保持一致,因此上市公司将不再圈钱。但中国平安推出的圈钱计划无情地粉碎了这种说法,如今浦发银行的再融资又进一步证明了圈钱仍是股市顽症,并没有因为股改而发生改变。”

  上市公司在启动增发程序前一般都会事先与监管部门沟通。但平安在没有明确投资方向的情况下巨额增发违反了《证券法》,管理层却迟迟未有明确说法,这更加剧了投资者的担忧。资深财经评论员叶檀据此认为再融资有可能是长期的发展战略。

  根据国资委规划,到2010年通过整合重组中央企业将从150家减少到80家至100家。而整合并购的资金大部分将来自于资本市场。

  2006年5月发布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已经降低了再融资门槛。增发除了三年连续盈利条件外,净资产收益率从三年平均不低于10%下降到6%;赋予发行人更多的自主权,发行人获得发行核准后,可在六个月内自行选择发行时机;对原有两次融资的时间间隔也不再限制,交由股东大会决定等。

  而中国证监会日前在北京举行了新一届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成立大会,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也表示将加大支持上市公司参与行业整合、进行产业升级的力度。

  夺路而逃

  3月5日,股东大会将审议中国平安的再融资方案。为了解公众和投资者的态度,人民网针对中国平安的巨额再融资计划进行了网上调查,不到一天时间有近20万人投票,超过97%的参与者反对通过平安融资计划。

  近日已经有网民发起股民总动员,联手签名抵制“流氓式再融资”,呼吁投资者在平安股东大会上投反对票。也有投资者向记者表示,如果基金公司投票支持这一圈钱计划,他将毫不犹豫赎回该基金。”2003年,招商银行的再融资就曾遭到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流通股东阻击。

  近日,包括马明哲在内的中国平安高层团队开始频频拜访北京、上海各大基金公司经理,希望得到支持。沟通中透露,平安再融资所筹资金的一个重要用途是收购境内外优良资产,但未透露具体目标。

  桂浩明认为:“国际化收购可以通过自筹资金解决,为什么一定让股东掏钱?至少从流通股东来看,他们非常不满,否则平安的股价也不会从140元跌到70多元。一家公司再融资的胃口这么大,很可能在一段时间中,大家都会对它非常谨慎。”

  据说基金经理听到再融资传闻,不管是真是假,第一个反应就是逃跑。

  根据上交所公开交易信息,2月20日卖出浦发银行前五位的均为以基金为主的机构席位,共有49笔千万大单狂砸浦发银行,5家机构抛售金额总计近9亿元。这些基金基本上是在去年8月以后才大举建仓浦发,这意味着他们是在基本没有盈利,或者已经出现较大浮亏的情况下仓皇出逃。

  面对再融资计划重挫市场信心以及各方抨击声浪高涨,2月25日收市后,证监会在其网站上发布消息,对当下热点问题逐一表态,除表示证监会在正式受理融资申请后会进行严格审核,更强调了再融资的主动权在上市公司以及投资者手中。发言人称“上市公司再融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是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也是“上市公司的自主行为”。但“上市公司应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实际需求,慎重考虑筹资规模和筹资时机以及投资者的承受能力”。而“投资者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约束作用,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做出取舍”。管理层此番声明非常中性,对股市的实质性影响还有待观察。但信心已“风雨飘摇”的市场仍然将其解读为救市利好,周二大盘跳空高开于4302点,迎来了一个超跌反弹,但随后逐波回落。

  政策错配?

  银行、地产板块股暴跌的深层次原因,还有对未来货币政策的担忧。

  从紧货币政策对金融、地产板块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已经不言而喻。由此对上市公司业绩究竟会形成多大的冲击,目前市场还难以准确预计,这无疑成为市场的重大不确定因素。

  “每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都是政策对于银行利润的侵蚀。因为存到央行才1.9%的收益,而贷出去就是3%以上的差价。有分析认为存款准备金率最高可以调到18%。但是越往上走压力越大。目前的15%对中小银行来说已经产生流动性管理上的问题。”桂浩明表示。

  此前市场曾猜测管理层考虑到影响国内经济运行的暂时性因素,可能会适当放松此前确定的“从紧”的货币政策,但随着相关数据的陆续发布,现在这种预期开始动摇。

  今年1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激增了8036亿元,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1%,创1997年以来的新高。而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数据同比上涨6.1%,创下3年来的新高。

  市场对再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预期变得越来越强烈。而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易宪容认为:“信贷增长的速度过快,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的从紧货币政策并没有确实地实施。今年必须切实地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一季度加息的可能性将非常大。”

  但桂浩明认为:“1月份本来就是放贷高峰。另外在窗口指导下去年整个11月、12月放贷都迅速减少,在1月份进行了集中释放。实际上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了16.74%,并没有超出预期。按照我们计算,国民经济如果要获得10%的增长,银行贷款需要有16%的增长。去年的货币政策应该说够紧了,几乎每个月都在调高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政策有延迟效应,所以周小川会讲要提防‘超调’。”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腾泰则告诉记者“加息这些内部紧缩的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原因在于外部市场才是国内通胀和资产泡沫的主要根源。人民币汇率低估造成过多的外资流入,造成央行外汇储备增加速度过快,造成国内货币投放量过多,其结果就是资产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前两年人民币升值力度不够,采取的措施全部是内部紧缩,加息以后,贷款的需求总量和实际的信贷总额没有下降,但企业的微观资金成本大幅提高。融资成本最后还是反映到产品的价格上,反而推动了物价上涨,促进了通货膨胀。形成恶性循环。”

  随着美联储不断减息和我国央行不断加息,目前中美利率已经“倒挂”。腾泰表示:“央行每一次加息,或者美元调低一点点利息,都会有几百亿的美元流入中国套利。最终会导致国内货币投放量的进一步增加。所以人民币加息不是抑制通胀的措施,而成为推动通胀的错误方法。”

  2月24日,央行副行长易纲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一个研讨会上明确指出:“今年上半年国内通胀压力依旧较大,央行将落实从紧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央行主要将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与窗口指导具体体现从紧政策。”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未提及加息。

  而上周五央行公布的《2007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将会根据国内外金融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度对货币政策进行微调。

(责任编辑:王伟)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