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3月2日电(记者梅永存、涂洪长)1月中旬以来,福建境内出现持续的低温冻雨现象,闽北南平市遭50年一遇冰灾,经济损失严重。该市在总结灾情特点的基础上,加强技术改造,夯实电网基础;调整林业结构,探索林业防灾的长效措施;结合“幸福工程”组织搬迁受灾困难群众。
整个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工作突出了反思性和长期性。
加强技术改造 夯实电网基础 此次冰冻灾害中,南平市10个县(市、区)电力设施都不同程度受灾,全市累计784个行政村、29.24万户受灾停电。因为之前电网设计的抗冰雪标准相对较低,如一些重灾区电线的覆冰厚度以每小时1毫米的速度增加;浦城、光泽等县、市海拔500米以上的电杆全部倒掉。
“此次灾后电网修复我们加大了技术改造的力度。”南平市电业局技术人员吴宏涛说,针对高山地区容易出现冰凌的现象,此次重建中尽量将海拔500米以上的线路移至海拔500米以下;对处于风口、风道的杆塔进行合理调整,将其移至背风处。
吴宏涛说,此次电网受损的另一特点是许多县电网与主网解列、乡镇电网与县电网分离,造成部分区域电网一度“孤网”运行。为此,电力部门加强了对县级骨干网架电压等级的设计,并形成多电源回路,充分考虑农村小水电的建设与联网问题,发挥小水电的分布式电源作用。
调整林业结构 探索林业防灾长效机制 南平是我国重点笋竹产区,此次林业受灾最为严重的就是竹业,全市毛竹受冻害211.48万亩。
南平市林业局工程师范宜云说,林业灾后重建将突出技术指导,联系有关部门投入一定的科研力量,对本次受灾严重的树种、林种及其培育措施进行详细分析,研究防冻灾害的长效办法和措施。
目前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加大毛竹的混交力度。从受灾情况看,毛竹纯林比混交林受灾严重,因此在今后的培育工作中,要加大毛竹混交林造林;二是在冬季比较容易受冻的地方,及早做好竹林的勾梢工作,研发推广适合山区的勾梢技术,避免竹林因承重过大发生倒伏和折断;三是加快推进森林灾害保险,提高林农灾后自救、恢复生产的能力;四是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利用“造福工程”惠及受灾群众 此次冰灾中,南平全市倒塌房屋80间,损坏房屋11.4万间。灾情发生后,记者曾赴南平市最北端的浦城县九牧镇黄毕村采访,因为山高雪大,装满大米的卡车根本无法前行,最后只能通过肩挑手提。
南平市政府副秘书长谢秀桐说,从长远看,实行逐步搬迁是偏远山民抵御极端天气灾害的一条有效出路。而目前南平市平均1个村有10个自然村,总共1万多个自然村。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不仅增加了防御自然灾害的难度,而且对中心镇、中心村的规划和建设不利。
“在今年的"造福工程"计划中,我们将优先和重点考虑这些受灾户。”南平市委农办扶贫小康工作科科长郭延凤说。
作为消除贫困的一项重要举措,南平市自1994年起开展对山区贫困群众实行搬迁的“造福工程”。14年中已完成搬迁5.45万人,建新住房面积163.5万平方米,280个自然村实现整村搬迁完毕。
南平市有关负责人表示,灾后重建与“造福工程”相结合可缓解因灾致贫现象,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和科学推进。
(责任编辑: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