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要重品行,不仅仅要重能够看得见的“行”,更要重看不见的“品”,最重要的是“品”和“行”的真正统一。
看重行,是因为党员干部必须要注重自己的言行,规范自己的行为。行为,言行,看得见听得到。正因为“行”是显性的,所以,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的修养与品德,也会在众目之下,接受检阅。
读李剑英烈士的生死十六秒,我们读到的是一颗高尚的心;看创下贪官单次受贿记录的胡星腐败路,我们看到的是一颗贪婪的心。同样,勤俭节约的人和花天酒地的人,从他们的具体语言和行为中,就能够看出他们的品德之高下。一心为民的人和专门利己的人,两种人的品行,也会显露在他们的言行中。重品行,首先要重的就是“行”。
看重品,是因为良好的品德修养,是党员干部的根本。早在1937年,刘少奇写下著名的文章《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回答了“共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修养”的问题。直到今天,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时时强调修养。修养不是一时之需,而是党员干部保持先进性的时时之需。儒家先哲们一日三省吾身,就是看重自身修养,这是因为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党员干部也只有先修身,才能为国为民。
一个人的品德与修养不能与他的知识与才能画等号,更不能与他对品德与修养的理解画等号。品德与修养,是一个人对于自我的定位,是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也是对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坚守。人对自身的定位和价值判断会随着思考的深入而变化,人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坚守也会改变。党员干部重修养,就是要知荣辱、辨是非、牢记宗旨,不断坚定自己的内心。只要内心强大、品德高尚,再平凡的人,其品行也会熠熠生辉。
其实,品与行是不可分割也不能分割的词语。良好的品质,没有良好的行为来实践,品质藏于污行,好事就会办坏;良好的行为,没有良好的品质来指导,善行包着恶意,假的很难成真。心好,而办不好事的人,群众容易分辨;但那些善于在公众面前表演的人,却往往因看起来精彩的表演而误导群众。
儒家讲究“君子慎独”。这句话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没人注意的时候,自己要注意自己。”自己注意,才是真的注意。自己监督,时时校正自己的行为,才不会“人前一套、背后一套”,也不会“说一套、做一套”。古代的君子都能够忠诚自己的内心,党员干部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当然更应该忠诚于自己的内心。
“心有尘瑕须拂拭,敞开心肺给人看。”其实,品与行的统一,无需文字的思辨,而需内心的实践。(杨恒) (来源:甘肃日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