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跑了几年的老两会记者,赶上换届还是第一次。据统计十一届政协新委员人数超过上届,达到1232名,新委员所占比例也从上届的50.9%提高到55.1%。更多新面孔亮相中国的政治舞台,充分说明了人民政协事业的兴旺发达。
不少新委员早就撰写好了提案和大会发言,在小组讨论会上也非常活跃,争相发言,甚至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还有一些新委员为了更好地了解政协工作,更好地履职,还买了《政协委员的一日》等书籍。两会前夕,青海的新委员还专门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两天的培训。
记者这次明显地感觉到,政协委员的作用发挥越来越大,建言献策,献计出力。很多委员结合自己履职的经历,谈了很多动人感人的故事,一份份高质量的提案,也令媒体刮目相看。
但也有个别新委员好像还没有进入角色。小组讨论时,有的委员一上来就说,“我对这个事情也不太了解,我也不知道说得对不对”。谦虚当然是一种美德,但两会是参政议政的地方,如果什么都不知道、不了解,还何谈参政议政?因此,要做好一个政协委员,首要的是要学习,不仅要了解人民政协,还要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有所了解。
不了解难免说外行话。比如,有一位新委员在讨论会上说,我理解的政协工作,主要是提建议、意见,有些像国外的咨询机关。殊不知,咨询机关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
批评、建议、监督,是法律赋予政协委员的权力。但一些新委员还是担心犯错误,说话时放不开。发言时全是成绩,没有问题,也不见观点。
还有个别委员,开会发言爱跑题,经常说点儿与两会无关的话。比如有位委员发言时,介绍了半天家乡的自然景观、人文环境。甚至有位委员发言时,忽然开玩笑地说到自己的企业,说自己是订制服装的。如果大家要订制的话可以找他,还说,现在有名望的人都是订制服装而不是买服装。
其实,这些年,政协委员的素质不断提高,有目共睹。我们也时常见到那些勇于为民代言请命、敢说真话的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吴敬琏委员大胆直言,对春运不涨价提出不同意见,当时有人提醒他,说这些话是要挨骂的。但吴敬琏当即回答,怕挨骂就不当政协委员。还有李永海委员,先后到13个省、自治区的40多个县100多户贫困农民家庭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为改善老区人民的生活、加快老区的发展鼓与呼。
这些老委员都已换届离去,但他们勇于批评、为民代言的精神,却是人民政协的宝贵财富。两会才刚刚开始,希望这样的委员越来越多。
(作者为本报两会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