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的魅力和13亿“粉丝”
主编:邹建中
踌躇满志的中国巨人的脚步乍一迈入2008年,问题就来了:中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冰冻雨雪灾害。2月23日,国家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表示:冰雪灾害波及21个省(区、市、兵团),因灾死亡129人,失踪4人,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8亿亩,绝收2536万亩,倒塌房屋48.5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
事物总是表现出它的两面性。在灾区“一片狼藉”“惨不忍睹”的另一面:万众一心抗击灾害的队伍中,我们却深深领略到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领袖们在大灾大难面前所表现出的非凡魅力。
这是本次抗灾救灾中极为珍贵的“额外”收获。
此次灾害,来得突然,令人猝不及防。按理说,国家对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如何抗击,该有应急预案,可是这回南方遭遇的大面积、长时间的冰冻雨雪灾难,是罕见的。政府的预案,还顾及不到那上头。于是,便有了这么一片超出想象力的“盲区”。问题尤为严重的是,又赶上了被中国人视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春节合家团聚的民族文化,造就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春运”。数百万老百姓在“春运”期间,奔波在回家的路上。而灾害的降临,造成了交通的严重瘫痪。单说广州火车站,就滞留了数十万心急如焚等待回家的人。与此同时,灾区的电网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许多城市和乡村因此断电……
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领袖们并没有手忙脚乱,而是冷静客观地分析灾情,积极部署抗灾救灾。这点,全国人民都是看在眼里的。1月29日,胡锦涛主持召开部署抗灾工作的专门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各级政府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决打好这场抗灾救灾的硬仗。而在1月2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了煤电油运紧急电视电话会议,针对灾害给煤电油运造成的严重影响,部署各项保障工作。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部署下,打响了一场抗灾救灾的人民战争。
与此同时,我们的领袖们并没有一直待在北京的“指挥部”里,而是兵分数路,来到了抗灾救灾最关键的地方和“战斗最激烈”的前线。
1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风尘仆仆,先后来到山西省大同市和河北省秦皇岛市,考察煤炭生产和电煤供应情况。在胡锦涛看来,煤炭生产和电力供应,是此次抗灾救灾的关键所在。在2月6日的大年三十,胡锦涛又来到灾情严重的广西桂林等地考察,一待就是好几天……。我有一位日本华侨,在看了中央电视台报道的胡锦涛在桂林机场和部队官兵一起抢运救灾物资的画面后,激动地给我打电话说,她被感动得哭了。她说:“我们中国人民有这样的领袖,一定能战胜自然灾害!”我相信,在当时的氛围下,她的“感动”绝非矫情。
而我们的总理温家宝的身影,则屡屡出现在灾情最为严重的地区。有两个画面特别令人难忘:一是刚结束在湖南考察灾情的温家宝来到广州火车站。当时,在火车站广场临时搭建的大棚下,聚集着大批滞留的旅客。温家宝手拿喇叭对大家说:“我来看望大家,你们吃苦了。最近,南方地区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冰雪灾害,电路中断,铁路停运,又赶上春运,滞留旅客非常多。你们回家心切,我非常理解。我们正在全力恢复电网,疏通道路,争取让大家早点和家人团聚……”总理真诚的话语打动了大家的心,也温暖了大家的心,于是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另是温家宝在贵州灾区考察,步履艰难地爬上了被冰雪覆盖的陡峭山坡,慰问正在抢修电网铁塔的电力工人,向他们拜年。于是,有贵州网民动情地说:“总理,您也是60多岁的人了,千万保重身体!”
领袖们为民的理念,是中国灾区人民的福祉;领袖们务实的精神,是中国灾区人民的希望。
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哪里灾情最严重,领袖们就出现在哪里,表现了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的崇高德行。
非常时期的领袖们的崇高德行,获得了13亿中国百姓的一片喝彩。
一个叫“断桥人家”的网民深情地说:“在这回抗击冰冻雨雪灾害中,我们真正领略了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爱民、助民、亲民的风采。他们是中国真正的明星。我们13亿中国人,都是他们的粉丝!”
按照现代管理学的一些观点,领袖应该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这就是所谓的“角色定位”。那么,中国的老百姓为什么喜爱即“运筹帷幄”,又“身先士卒”的领袖呢?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使然。中国人对好官的评价,往往会用上这样一些赞美之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亲历亲为、联系群众等等。中国人不喜欢高高在上、脱离实际而指手画脚瞎折腾的“大人物”。所以,中国人常常将历史上“御驾亲征”之类的事迹传为美谈。这种“靠前指挥”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温家宝到了广州火车站考察后,面对严峻的事态,果断作出了“派部队增援”的决策。事后广州市市长张广宁由衷地说,如果没有这个决策,也不会有今天的结果(避免了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
中国人崇拜的是能够与民同甘共苦的领袖们。这样的领袖,一定会获得人民的拥戴;人民成为他们的“粉丝”,那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