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迎来了第三十个植树节。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事业走过了30年,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联合国最近发表的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在世界森林资源总体减少的情况下,中国的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并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了18.21%,人工林面积达5300多万公顷,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1/3。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长期不懈地开展植树造林事业,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生态价值。爱护森林、绿化家园,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发展理念和实际行动中。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这一重大战略目标,为全国各族人民描绘了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蓝图。把森林建在身边,把绿色留在身边,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和享受建设生态文明成果的迫切现实需求。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无论是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目标,还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态危机加剧的严峻挑战,林业都肩负着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和重大任务。
这就需要全面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努力实现生态环境良好的目标。通过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着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维护和丰富生物多样性,构建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到2020年,实现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60%以上天然湿地得到良好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这就需要加快发展林业产业,充分发挥林业在发展循环经济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好现有43亿多亩林地和8亿多亩可利用沙地,尽快提高林地、沙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大力提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可再生、可降解、绿色无污染的林产品,努力为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发展循环经济和生物质能源作出新贡献。
这就需要大力繁荣生态文化,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森林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林业不仅要创造大量的物质成果,而且要尽可能地创造丰富的文化成果。要充分挖掘和发挥林业巨大的文化和社会功能,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消费观、生态政绩观,宣传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完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生态文化产业。通过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人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生态兴,文明兴。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生态文明、增加人民福祉的重要举措。将造林绿化事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抓紧抓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让我们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关注生态文明,参与造林绿化,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丽,使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来源:人民日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