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海外博览

美联社中国通辞世 供职50年结识毛泽东和邓小平

  “中国通”罗德里克辞世

  供职美联社50多年,曾访问延安,报道“乒乓外交”,见证中国崛起

  美国前辈媒体人中的“中国通”约翰·罗德里克夏威夷时间11日上午(北京时间12日凌晨)在夏威夷州火奴鲁鲁市逝世,享年93岁。

曾经把罗德里克聘任为常驻记者和特约撰稿人的美联社发布相关消息,突出了罗德里克在二十世纪40年代中期对中国革命的报道。

  声音

  在新闻这个行业内,我们无须忍受厌倦……我认为,我们非常幸运,能够亲身接触历史,了解人们正在做什么,继而讲讲述他们的故事。———约翰·罗德里克1996年在日本镰仓接受采访

  约翰·罗德里克兼备同等程度的勇敢和高雅,结果成就了一名富有勇气的记者、优雅的作家和非凡的故事讲述者。

  ———美联社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汤姆·柯利

  “我这一生值得付出”

  在他位于火奴鲁鲁的公寓内,罗德里克度过了生命最后几天,与家人和朋友们道别。

  美联社报道,心脏衰竭和肺炎侵害之下,罗德里克无法开口,惟有以微笑和点头方式向亲友们作出回应。

  罗德里克一生从事文字工作,最终参与草拟了自己的讣告。美联社报道,他读了讣告草稿,提出建议:“讣告中……对我的赞誉可以是,我这一生值得付出。”

  罗德里克的追思仪式定于17日在火奴鲁鲁举行。

  激发几代美联社记者

  罗德里克1914年出生于美国缅因州沃特维尔,是家中幼子,16岁时成为孤儿。

  他的新闻从业经历始于15岁,当时在家乡为《哨兵报》工作。1937年,大学毕业后,他加入美联社。

  这名资深媒体人在美联社断断续续累计供职50多年,先后在亚洲国家中国和日本以及一些欧洲和中东国家留下了足迹。1977年,他获得“美联社特约撰稿人”头衔。

  生命最后几年间,他与日本裔妻子和养子部分时间居住在日本东南部城市镰仓所属地区一座改建农舍内,完成了自己的一部回忆录。

  美联社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柯利评价道:“他激发了比他年轻的几代美联社记者。”

  生前结识毛泽东和邓小平,最后的稿件是写北京奥运

  “老眼”情系中国奇迹

  在同事眼中,即使生命将尽,罗德里克依然是一名“热切的新闻工作者”。

  罗德里克为美联社撰写的最后一篇稿件今年2月18日播发,以中国首都北京今年将主办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主题,告诫读者:欲了解奥运会对于中国的意义,就需了解中国过去许多年间经历的苦难历史。

  他写道:“在我这双老眼看来,中国经历苦难和流血而得以生存,在如此短时期内从贫困状态跃升为地球上最富裕国家之一,几乎就是一个奇迹。”

  这篇文章,也是他从2006年开始每月撰写一次的北京奥运会系列之最后篇章。

  在同一篇文章中,罗德里克述及他与已故两代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接触和了解。

  他二十世纪40年代在延安结识毛泽东,1979年在北京结识邓小平。

  前往延安之前,他身处昆明,在作为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前身的战略情报局供职。1945年11月,他以记者身份抵达延安,时年31岁。

  “前往延安,与所有那些(中国共产党)人见面,是一个转折点。”他曾回忆道,“那对我而言是一场突变”。

  在《报道中国》一书中,他写道:“我钦佩一个事实,即他们正试图为贫困的中国人做些事情。”

  延安回忆

  我1945年11月抵达延安,在那里逗留7个月,报道国共谈判中共方面的情况。谈判由时任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派遣的特使乔治·马歇尔上将斡旋。——约翰·罗德里克

  美方首次接触中共

  我1945年第一次来到紧邻戈壁滩、处于封锁之下中国共产党圣地延安,惊愕地注视着那里1万个窑洞。当我看到星条旗在美国一个军事观察团的旗杆上高高飘扬时,心中愈发感到吃惊。

  这个军事观察团通常被称为迪克西使团,是由美国官兵组成的一个小兵营。这个组织存在仅4年,但创造了一项纪录:它是第一个与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及其身经百战战友们接触的美国官方组织。

  尽管随后的美中关系跌宕起伏,中方显然还十分怀念迪克西使团时期。1978年和1991年,中国政府两次邀请仍然健在的迪克西使团成员及其家属到延安重温那段峥嵘岁月。2004年,中方在北京再次宴请了使团成员。

  亲历延安艰苦岁月

  1938年,日军空袭把筑有围墙的延安炸成一片瓦砾之后,中国人开始挖掘窑洞。迪克西使团1944年来到延安后也自己动手挖掘窑洞。

  我住其中一个窑洞。这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住所:2.4米宽、3.0米长,光线从纸糊窗户而不是玻璃窗柔和地洒进来。仅有几件摆设是:我用于放置便携式打字机的一张桌子、一把木头椅子、一个洗脸盆和一张床,床板搭在木架上。

  虽然床垫像纸一样薄,沙子填充的枕头硬得像石头,但我在海拔610米、天气燥热的延安睡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安稳。

  毛泽东为使团埋单

  在延安逗留的整个过程中,迪克西使团中很少有人有机会了解友好的共产党人的想法。

  平易近人的朱德总司令在一个假日与我们共进晚餐,我问他对国民党一项提议的看法。他详细作答,但迪克西使团团长伊万·D·伊顿显然火了。他明确告诉我,今后与共产党领导人会面时,我不能讲话。

  一些人说,由于围绕迪克西使团与共产党人的关系究竟应该密切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存在分歧,我们永远失去了一个了解共产党人的天赐良机。

  1947年3月,也就是我抵达延安15个月后,随着国民党军队向延安步步逼进,迪克西使团把车辆都交给了共产党人并与他们一起撤离延安。当我要求结清自己的食宿费时,伊顿说,毛泽东已经主动表示钱由他支付。

  ———2004年8月29日发表于美国《洛杉矶时报》,原标题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在迪克西使团与美国人相遇》

  ■特写

  “激情”对中国

  对中国感兴趣,在罗德里克的记忆中,是从13岁时在家乡一座高尔夫球球场上打零工、充任球童开始。“一名(高尔夫球)球手刚从访问上海的旅途中返回。他给大家看了一些照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德里克1942年加入美国陆军,次年进入耶鲁大学学习日语,继而作为战略情报局工作人员进入中国。

  日军投降之后,他在中国城市重庆再次加入美联社。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他以记者身份随团,见证了中美“乒乓外交”。

  1979年,他再次重返中国,设立美联社北京分社。一位美联社同事回忆道:“他总是告诫我们,‘(大家需要)不断学习。如果某一天自以为已经完全了解中国,那就是你卷铺盖回家的时候了’。”

  美联社报道述及罗德里克之于中国,用了“激情”和“萦绕”等词汇。

  ■生平点滴

  高兴日本挨原子弹

  我的表弟迪克·克勒基今年(2005年)86岁,二战期间是美军上尉。当时我给他打电话,问他美军1945年8月6日在日本广岛、几天后又在长崎投下原子弹,他有什么感觉。

  “我们高兴极了。”他说,“本来我们要在左翼进攻(日本)九州岛,估计会有至少一半的人伤亡。”

  过了许久,表弟和我才了解遭原子弹破坏的惨状。但我们当时感觉是如释重负:一场持久的残酷战争行将结束。

  二战结束遭遇“内战”

  日本1945年8月15日投降。云南省长、行为怪僻的军阀龙云开赴附近日本占领下的法属印度支那,准备在那里劫掠,捞上一把。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随后动手。

  战略情报局大院干净整洁,但所处位置在交战双方之间,让人担惊受怕。二战结束那天天明一觉醒来时,满耳朵听到的是机枪声。

  我揉揉惺忪的两眼,睡意全无,然后与两个肯定算不上英雄的同事爬到简报室一张办公桌下面。那里似乎安全些,其实也不保险。我们在那里蹲了4个小时,外面龙云军队的余部和国民党部队正胡乱交火,子弹打在我们两边的墙上。

  初尝鹅肝美味难忘

  那天我却大饱口福。

  我的一个同事是哈佛大学毕业,家境优裕,是美食家。在办公桌下面躲了一个小时后,他拿出一个肥鹅肝酱罐头。

  对数以百万计法国人而言,吃过这种肥鹅肝酱,其他东西简直就食不甘味。这位同事用刺刀小心打开罐头,把肥鹅肝酱抹在他同时带来的一些饼干上。

  那是我第一次尝到这种了不起的法国美味。尽管许多年来、尤其是在法国首都巴黎,我也多次品尝过肥鹅肝酱,但滋味没有哪一次能比得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那一次。

  ———2005年8月3日美联社播发,原标题为《对一名士兵而言,二战结束时没有核爆炸、没有哭泣,惟有肥鹅肝酱》

  本版文字 新华社 徐勇

(责任编辑:安世者)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里克 | 罗德 | 约翰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